聊,果然李慢侯一路上看到的情況不錯,他們轄區的生產都正常進行。這次撻懶和兀術聯袂而來,聲勢浩大,其實影響有限,因為提前做了疏散,雖然少收了一季秋糧,但人都在,人在就什么都好辦。聽他們說,不止他們這里,北方趙立下轄的楚州同樣恢復的不錯。楚州雖然人口凋零的厲害,可是土地大量集中在侯東手里,又有十來萬躲藏在各處的北方流民和當地難民,在逃到揚州等地的大地主回來之后,迅速組織勞動力,搶種下晚稻。也許明年,楚州就不會有饑荒,畢竟人口太少,而種下的糧食太多。哪怕不能豐收,大概也吃不完。
幾天之后,李慢侯就到了楚州境內,趙立在邊境迎他。
此人一臉虬髯,面部骨骼突出,顯得很瘦,又很精神。站在那里給人一種倔強到無法溝通的感覺。他身后排開許多騎兵。趙立麾下有三千精騎。
戰馬還算不錯,一問說是當地的淮馬,徐泗西北方的淮北馬可以做戰馬。戰馬這東西,有好有壞。王安石的馬政,搞得全國各地都養馬,江南大批不適合養馬的地方百姓,為了交差,當年大量來采購淮馬。淮馬也分好壞,淮南馬和淮北馬差距很大,淮北馬勉強可以充當戰馬,耐力和體力比草原上的契丹馬不如,淮南馬則連騾子都比不上。
淮北有養馬的傳統,唐朝曾在汴河兩岸修建了規模龐大的牧場,宋代繼承了這些牧場,但隨著人口增加,群牧變得越來越不經濟,王安石將牧監的馬匹讓老百姓認領,以減免賦稅的方式讓老百姓幫忙養馬,名義上是自愿的,卻在下層執行成了強制,搞得天怒人怨。不過拗相公折騰全國人的結果,倒是產生了許多地域馬種,其中一些能夠充當戰馬來用。比如淮北馬,還有山東青州、齊州一帶的東馬,號稱不輸給陜西的西馬。荊湖北路也有戰馬,后來南宋就在這里武裝了大量騎兵。
其實只要氣候溫良的地區,都適合馬匹成長。中原地區在古代,一直有養馬的傳統。只是隨著農耕發展,農業跟牧業爭地,而戰馬要健康成長,不但需要適宜的氣候,還需要足夠的場地進行活動,這點才是北宋養馬始終不如擁有廣袤草原的契丹和西夏的原因。
一路上騎著馬并行,跟趙立聊了很多馬匹的事情,李慢侯擔心以后他可能要用淮馬代替補充軍中戰馬。
到了寶應才休息。跟薛慶宴請李慢侯不同,趙立可不是為了結交,也不是有求于李慢侯,單純是為了感謝。楚州保衛戰中,李慢侯雖然沒有直接派出救兵,但卻幫了趙立大忙,沖破封鎖送給他十萬石軍糧,不然他不可能堅持到底。而且送他那張猙獰的青銅面具,也救了他一命。他說幸好帶著面具,不然就被一顆砸中他面部的石彈要了性命。即便如此,他脖子也歪了一個多月。
包括寶應縣在內的楚州和洪澤湖西邊的泗州,都搶種了莊稼,這里靠北,種麥多一些,誤了夏種,可能只能收一季。漣水軍則因為戰亂平息太晚,徹底耽誤了農時。由當地百姓沒有組織的不定時種下各種農作物,種了多少,能收多少,都說不上來。
不過對于耕種,趙立興致不高,不是他不重視農耕,而是這些莊稼,明年秋天才可能收獲,而楚州到時候很可能再次面臨金軍南下的情景,種下的糧食,反而可能是金兵的軍糧。因此搶種的時候,趙立就不積極,任由當地的大地主自己組織人種地,因為解決了大量流民吃飯的問題,趙立也就不聞不問,聽天由命。
從農耕說起軍事后,趙立就滔滔不絕,李慢侯都插不上嘴。等他說完了楚州的事情,才終于說到李慢侯轄區的情況。
李慢侯的轄區,包括海州河淮陽軍,海州下轄懷仁、朐山、東海和沐陽四縣,淮陽軍下轄下邳和宿遷兩個縣,正好位于楚州北方運河沿線。趙立對此很擔憂,因為金軍主力北撤之后,在宿遷留下三千精兵,趙立攻打過多次都沒有攻下。
海州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