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又一次次丟棄,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占不住,他們的兵力野戰可以,攻城略地也可以,但控制地方,實在是不夠。簽發燕云漢人、河北簽軍依然不足,劉豫幫了大忙。
商討了計劃,查看了地形,李慢侯這才馬不停蹄的趕往海州,二月底,他終于趕到了海州。
情況比他想象的要糟糕的多,最大的困難是沒人。
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在他的情報中,海州是一個沒怎么經受戰火摧殘,也沒有敵我反復拉鋸的地方,這種地方,理應保住更多生命才對,可偏偏海州地區的人口極少。
召見了當地幾個土豪之后才理清邏輯,金兵南下,大量百姓逃亡。金兵過后,立馬就是巨寇橫行,亂匪肆虐,繼續逼迫百姓逃亡。這跟其他地方沒兩樣,不同的是,楚州、揚州位于南下的道路上,因此可以吸納和截留大量流民,海州卻是一個偏離主要通道的地區,因此這里的百姓是只出不進,山東南下的流民都不從這里過境,因此反而是這個戰火洗禮更少的地方,人口也更少。
跟各縣土豪溝通之后,他們估計,留下來的人口,最多三萬戶,整整四個縣,還是大平原,竟然只有三萬戶,即便每戶五個人,也就只有十五萬人。歷史上,海州被金國占領之后,因為人口過少,被降為下等州。
人口不足,勞動力就不夠,這意味著海州地區將不太可能為他足夠的軍糧。不過倒是一個屯兵的好地方,可李慢侯不認可屯兵的優勢,讓一群士兵去種地,亦兵亦農,節約軍費,看似很美,不過培養出一批民兵而已,沒有任何意義。這跟臨時招募鄉兵進行訓練,忙時放回去種地沒什么區別,最多是提升了鄉兵的動員能力,多了一批官職。李慢侯覺得,實行保甲法,讓土豪帶鄉兵,能起到同樣的作用,這已經在揚州試過。揚州哪里的土豪,帶的還是大量北方流民鄉兵,海州的土豪,帶的可真的都是海州子弟兵,甚至是鄉族兵。
至今還敢留在海州的土豪,無非是一些膽子大,實力強的大宗大姓,他們結寨自保。加上主要面對的是流寇,沒遇上金軍主力,倒也僥幸堅持過來。其實李慢侯不利用他們也不行,海州的特殊情況,造成了目前就是這些土豪控制著地方。
李慢侯拉攏他們的辦法也簡單,惠而不費。就是允許他們耕種被其他地主拋荒的土地,哪怕原地主回來,他們種下的糧食也準許他們收割完。一方面為了提高海州糧食產量,另一方面是拉攏這些土豪。基本上可以確定,海州將產生一波兼并潮,這些土豪將得到最大的紅利。
除了這些土豪之外,海州留下的人口中,還有大量漁民。漁民受到的戰爭沖擊更小,因為他們的位置更偏,也更窮,連流寇都對他們沒興趣。朐山、東海兩縣,大概有三千多漁民,分散在幾十個漁村中。
李慢侯跟他們的首領談了談,漁民日子過得非常辛苦。主要是海鮮的價格很低,只有岸邊附近的城市才會消費,而淮北缺乏沿海大城市,因此魚貨根本賣不上價。偏偏漁民必須靠著出售海鮮換取必需品,比如糧食,他們不可能完全靠吃魚過日子。
李慢侯還發現,其實漁民最大的訴求,也是種地。個別漁村自己在海邊開墾了一些貧瘠的土地,經濟條件就要好很多。有學者說海州這一帶,屬于東夷文化。可李慢侯覺得,這仍然是被黃河中原農耕文明融合過的文化,下海是一種被迫。只有真正走投無路,才會選擇下海。
李慢侯可以給他們土地,但他不愿意。海洋文明需要自己熬過艱難的歲月,才能迎來他們的紅利期。但是他向漁村下了大筆訂單,鮮魚、咸魚他都要。咸魚用來改善生活,咸魚可以留作戰爭期間作為軍糧。
很奇怪的現象,鮮魚在這個時代不便于運輸,因此只能局限于海邊,在沒有大城市存在的海邊,漁民沒有市場可以理解。但為什么咸魚也賣不掉呢?李慢侯發現,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