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范宗尹的藩鎮設立辦法,那完全就是有棗沒棗打一桿子,反正江北都爛了,不給地方土豪和巨寇,就得給金兵。在朝堂辯論上都撕破臉,公開說“今當稍復藩鎮之法,裂河南、江北數十州之地,付以兵權,俾蕃王室。較之棄地夷狄,豈不相遠?”
萬一三年之后,要收藩鎮權力了,藩鎮不從,朝廷勢大的話,殺幾個武將就是了。岳飛大概就是這么死的,至少是原因之一。同樣,這也是范宗尹被彈劾的原罪之一,因為那時候大家看到藩鎮沒用了,當年建議設立藩鎮的范宗尹那就該死,就是誤國,誰管過程呢。
反過來,如果藩鎮搞好了,能夠擋住金兵,這就是范宗尹的政績。
這么看來,李慢侯在海州當藩鎮,跟范宗尹的利益一致,范宗尹就是他朝里的人。看來有時間得好好走走門路,郭仲威那樣的事情,他可不想在遇到第二次。萬一下次朝廷又給他來一個什么新的藩鎮,削他的權力,他真受不了。
海州的民政,盡可能托付給侯東,地方權力大量下放給土豪。一切盡可能遵循鄉村悠久的傳統,不去破壞就最穩定。
海州雖然不是流民遷徙的主要路徑,但多少也有一些流民。他們不想接受劉豫統治,或者接受不了。從山東東南沿海一帶南遷,一部分被當地土豪吸收,雇傭他們種地。大部分則被侯東截留,山東膠西、密州一帶沿海過來的難民,很大一部分都是漁民、鹽戶,直接被他安排在就近的懷仁縣洛要鹽場附近,聲言圈地安置難民。鹽場現在都沒人管,朝廷的榷場還顧不上這里。因此很快就煮出了食鹽,在朝廷來不及監管之前,第一批淮鹽就上了海州的市面。
借鑒糧票的成功例子,侯東印刷了引票,他先用現金向難民收購食鹽,接著規定商人必須用鹽票換鹽,借鑒的還是官府鹽引的推廣思路,但目的卻不一樣。官府是為了靠鹽引獲得銅錢,銅錢可是硬通貨,不但大宋流通,日本、高麗,甚至金國都流通,導致宋朝常年處于缺錢狀態,不斷打擊銅錢出口,卻屢禁不止,明明有發鈔權,卻要自行打擊,宋朝也是獨一份。
軍務則大膽托付給李忠,李忠跟隨李慢侯多年,但始終沒有表現出什么天賦。做什么事情都兢兢業業,都很努力,可都不出彩。但做什么事情,也沒有大錯。這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超常的天賦,單憑努力,并不能成為一個英才。只是李慢侯十分信任他,只要不需要天賦的工作,都愿意交給他去做,培養他,鍛煉他。
目前以李忠的能力,進取不足,守城有余。海州不可能成為攻防的重點,因此讓他留守這里,李慢侯可以放心去其他方向。
到了四月,海州地區情況穩定,地面上匪患也不見幾個,于是李慢侯南下漣水軍。
漣水軍在淮河以北,地理上跟海州是一個版塊,卻偏偏劃入楚州,也不知道是怎么設計的,是不是出于秦嶺南北都歸陜西的政治考慮,總之給李慢侯帶來了一些不便,如果可能的話,他打算把這里要過來。這樣他就擁有了一個進出淮河的通道,方便他的水軍行動。
到了這里,發現趙立在王襲的幫助下,步騎船協同戰術已經練的頗有成效。他手下有一批精銳步兵,都是跟金軍打過硬仗的,不單單會防守,野戰也不止一次。唯一缺的是騎兵,只有三千人,遠遠不夠用。
由于在淮河作戰,可用的戰船比運河選擇多多了。李慢侯在高郵已經打造了一大批兩千石帆槳船,經過試驗,還是這種結構簡單的船好用,那種翻輪船,看著也很不錯,可對地形要求太高,在大江、大湖里作戰還行,進入河水中,反不如這種帆槳船好事,關鍵是操作便利,士兵更好訓練。
“好東西啊。你連這種玩意都搞出來了,痛快!”
剛剛訓練完,出了一身臭汗的趙立洗都沒洗,就拉著李慢侯看他的成果。
對李慢侯送給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