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重的海船。目的是跑海運,皇帝不讓跑,他就不跑了?哪有那么乖!
當然目前主要以戰船的名義建造,也不斷訓練海軍,那些山東沿海的漁民,就是很好的水手。李慢侯已經了解到,這時代山東的登州,是一個海貿中心。主要跑的是朝鮮半島和日本,他們的航線是繞渤海灣,從朝鮮半島南下,到日本的九州島,哪里有日本最大的港口博多。日本產黃金,什么貨都缺,跑一趟夠吃好幾年。
但金軍南下,斷了這些跑海貿的商人和水手的財路,所以不光是漁民在抗金,大量跑海的把頭就是其中義兵的頭目。李慢侯讓范溫繼續招攬這些人,不惜給以空頭官職,目的就是看中了這些船長的航海經驗。
所以每當劉豫的海軍全力進攻,范溫支持不住的時候,李慢侯的海軍就北上打擊劉豫海軍,打完之后,范溫繼續勾搭沿海勢力。
于是就出現了現在這種雙方陸上生意做的紅火,海上打的熱鬧的情況。如果不是李慢侯的支持,范溫堅持不了多久。歷史上,他堅持了三年之后,帶了兩千六百人南下投奔南宋。而現在不但不需要南下,反而發展的越來越龐大,早就不知兩千六百人,兩萬六都打不住。
劉豫的海軍則越打越弱,主要還是人心不服,女真人不敢下海,他搜集的沿海漁民,跟范溫就是一路人,打著打著整船投降的都有。范溫甚至還表示,只要李慢侯支持,他能立刻拿下即墨和膠西,顯然他跟地方勢力早就安通款曲。
不過李慢侯沒有同意,反而在壓制他的要求,告訴他時機還不到。攻占山東的土地,一點都不重要。魯南一帶,山高路遠,一直發展就不好。青島、日照這樣的良港,現在只能作為漁村,北邊是綿延的山脈,能發展的好才怪了。
跟海州一樣,想發展起來,除非通海。走向大航海時代,否則沒有任何前途。連煮海熬鹽都無利可圖,因為賣不出去。也就是山東北部,環渤海灣平原,加上有登州通海,發展的不錯,讓撻懶眼饞,留在那里不走。
如今能平穩發展,假以數年,海州地區發展出強大的航海能力,也就不需要繼續去中原拉鋸,李慢侯打算直接跨海遠征,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拉鋸,損失太大,不攻入敵境,這仗打的太吃虧。
可這種思路,是無法對趙立說的,他不是顧惜生命的人,常把“打仗哪能不死人”掛到嘴邊,道理李慢侯自然懂,能少死難道不好嗎?
所以他很珍惜短暫的和平,他認為至少得四五年,甚至十年以上才能形成反擊的海上力量,因為李慢侯從一些大航海時代的資料中看到過,那時代的木船,光是木材陰干就需要三四年時間,英國海軍甚至將船放置在船臺上幾十年,等待戰船釋放應力,但結果情況比他想象的樂觀的多。
福建來的工匠告訴他,造船用不著等好幾年,陰干自然是要陰干的,他們的做法最多半年,至于說一艘船一用幾十年,他們沒聽說過,表示一艘船跑一趟就夠本了,誰會造那么堅固。安全主要靠的是水密隔艙,再堅固的木船,遇到風浪,照樣會損傷,水密隔艙可以保障小損傷船不沉。遇到風暴,那就沒辦法了,只能祈禱媽祖保佑。
這是兩種面對風險的不同觀念,西方人是不斷的加強船身強度,中國人是用水密艙結構對付損傷。對于無可避免的風險,西方人采用保險來分攤,中國人是乞求媽祖保佑。
發展的結局就是,西方人的思路打造出了威力更大的戰船,中國人的戰艦從宋代之后,就再也沒有進步,明清時期甚至是退步的。
李慢侯也說不上那種思想更好,反正荷蘭人造船也是這種思路,盡快造出來,跑出去,所以海上馬車夫時代,荷蘭人一年能造上萬艘船,顯然不可能等待幾年,甚至幾十年,可最后荷蘭人被英國人打敗了。
現在福建船匠的思路跟荷蘭人相似,更偏向于商業原則,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