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封建領主存在。即便一個個游牧政權消失了,但統治階層還是這些封建領主。因此印度中下層社會中,依然是波斯封建主、突厥封建主、阿拉伯封建主和阿富汗封建主統治,換的只是最上層的統治者。當然這些封建主們,早就同化了,突厥人來了,他們就是突厥人,阿富汗人來了他們就是阿富汗人,后來蒙古人來了,搖身一變就成了蒙古化的突厥人或者突厥化的蒙古人。
真正沒有同化的,只有這些泰米爾人。
此時統治南印度的,就是那個注輦,也叫朱羅王朝。算是一個朝代,因為他雖然統一了南印度,卻沒有能消滅另外兩個王國,哲羅和潘地亞只是臣服狀態,國土面積龜縮于一隅,卻沒有滅亡。
這個朱羅王朝此時還不算太衰落,距離他的巔峰期過去才幾十年。巔峰時期,朱羅王朝統一南印度之后,一度擊敗東南亞的室利佛逝王國,疆域最大時包括印度南部、錫蘭島、蘇門答臘島大部、馬來半島大部等等。不過朱羅王朝興起只是剎那間,很快就萎縮,如今依然只是統治南印度一隅,連錫蘭島都不在控制下。
而福建海商給李慢侯帶來的,正是錫蘭島上的女工,也就是說壓根不是印度人。漫說現在代表印度的,其實已經成了阿富汗來的回教王朝,即便李慢侯也認泰米爾王朝,跟這些錫蘭人也沒什么關系。
李慢侯一定要印度人,并非有什么種族歧視,而是他希望得到最好的織布技術,而最好的技術,永遠在經濟最發達地區,印度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肯定是在恒河平原,而不是南部一角的泰米爾地區,更不可能是泰米爾的附屬區錫蘭島??伤F在還不知道情況,他以為他成功引入了技術,拿到了黃道婆的成就。
更久之后李慢侯才徹底弄明白,這些人連錫蘭島的泰米爾人都算不上,而是錫蘭島的僧加羅人。僧加羅人跟泰米爾人有血緣關系,都是從印度南部遷入錫蘭島,但文化差異很大,僧加羅人信佛教,泰米爾人信婆羅門教。兩撥人都在錫蘭島上建立國家,僧伽羅國和泰米爾國之間戰爭不斷。這些女工,正是一群福建海盜從泰米爾人軍官手里買來的奴隸,而他們付出的,是幾件福建產的瓷器。
由于語言不通,還沒有翻譯,只能用手比劃,所以交流起來十分困難,李慢侯很久以后才能知道這些真相。
所以他熱情十足的培養這些他以為的印度人,后來以為的泰米爾人,最后才弄明白的僧伽羅姑娘絲織技術,刺繡技術,打算研發出新產品返銷印度,那樣他會死的很慘。
除了三十個女工,還有三十個男工,是種棉花的。李慢侯還以為印度人也是男耕女織,打算引進的是三十個家庭,不知道福建人怎么理解的,這三十個印度農民確實會種棉花,可跟女工根本不是兩口子。后來李慢侯才知道,這些農民確實是從印度抓來的。而且他們不但會種棉花,他們也會織棉布,技術比那些女工還好。他們是在海邊小鎮向福建海盜兜售棉花的時候,被人給綁票了。
同樣是無法交流,李慢侯不知道實情。通過簡單的比劃,指指種子,指指地,農民就能理解是讓他們種棉花。
將上海周邊最好的田地都給他們,他們也足夠專業,棉田長勢很好。如今剛過九月,陸續有棉花從殼里開裂,露出白色的微笑,他們小心翼翼將棉球摘下來。棉花不好伺候,從裂開到采收,最好不要超過七天。而且這些是種子,得靠這些原種擴大產量,每一個棉球都不能浪費。
他們摘了棉球,剝下籽,然后將花團收起來,這時候那些女工才有了正經工作。她們開始帶著一批招來的以前會紡麻的婦女,用從印度(其實是僧伽羅)進口來的紡織機開始紡紗、織布。
第一批布織的并不好,不管是女工織的還是當地婦女織的都不好,逐漸逐漸就好了起來。第二批布看著就像樣多了,李慢侯將布送給了兩個公主試穿。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