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帶回來的玉米種子在北方種下,這些耐寒高產的玉米一旦推廣開來,水田旱田的差價將沒有那么夸張,因此此時開始逐步拋售江北的水田是最劃算的時候。反而是那些旱田他還捂在手里,一方面一百文賣了太不值,還不如用來養馬。
李慢侯在江北圈占的土地總計已經達到了一千兩百萬畝,其中大量位于一些戰亂頻繁,人口稀少的地區,而且水利工程失修,水田變成旱田,根本賣不上價。但在通泰、真揚、楚泗等已經恢復的不錯的地區,也有六百多萬畝土地,以一貫錢均價賣出去,距離他打造一個世界級港口的資金缺口還很大,但卻足以作為啟動資金。可以完成疏通和開挖、改造出一條溝通海口和蘇湖地區的大運河。
沿線收益的地區不僅有上海,還有公主集,都可以為李慢侯帶來巨額的商業地產溢價。因為周邊的土地,被他不斷收購,上海周邊其實也不是什么好地,黃浦灘嗎,花了不到十萬貫,就將兩岸的土地都包圓了。
他現在可以說是上海最大的地主,一旦上海開發起來,光是上海土地帶來的效益,就足以養活十萬大軍,前提是上海的發達程度要達到民國時期。
為了讓上海盡快發展起來,李慢侯還有另一個重型武器,那就是棉花,通過福建海商高價從印度求購來的棉花種子,全部灑在在上海周邊收購的土地上,十石棉種,一千多斤,播下了兩百畝地。
不知道福建人是不是對李慢侯要他們幫忙帶來紡織女工有什么無解,竟然弄來三十個未出嫁的泰米爾印度姑娘,他們說是買的,但保不住是搶的,可又說不好。因為這些姑娘絲毫沒有被賣的覺悟,來到宋朝之后,天天是載歌載舞,歡快無比。
李慢侯可沒時間看她們跳舞,他要的是她們手里的技術。暫時沒有棉花,就將他們送到公主集,讓那里的女工教他們如何織稠,如何刺繡,如何紡絹。不是讓他們工作,而是讓他們學習新技術,都是紡織技術,肯定有相通和互補的部分,如果這群女工能夠將印度技術跟中國技術結合起來,誕生出新的技術和產品,那樣李慢侯甚至可以向印度返銷新式棉布。
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大國的貿易一旦開發出來,那滾滾利潤,想都想不到。
根據這些女工介紹的印度的情況,印度的現狀跟想象中差不多,那就是四分五裂。阿育王之后,印度就再也沒有自己統治自己的歷史。一波又一波游牧軍隊從北方南下征服印度,主要是在印度北方的恒河平原建立政權,印度本土人的生存空間一直在不斷被壓縮,最后一直壓縮到最南角和錫蘭島上,這就是泰米爾人。
但就是這些龜縮在南方的印度土著王國,也沒有統一成一個政權,而是分裂成哲羅、注輦、潘地亞等多個小國。
而印度北部,唐僧曾經看到的印度,早已經面目全非。統治者是繼月氏人、白匈奴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之后統制這里的阿富汗人,一個以阿富汗南部的伽色尼為中心,吞并了印度恒河以北地區的伽色尼王朝。如果此時突然進入現代,印度北部將跟阿富汗南部組合成一個國家。
印度慘遭這數不清的外來民族統治,是因為文化不行嗎,倒也不是,印度文化都強勢的可以進入中國,比如佛教。主要還是文化剛性不夠,就好像宋朝文化一樣,徹底消解了唐朝前的剛烈,轉向柔韌。可印度文化跟宋文化相比,柔性有余,韌性又不足。宋人柔又不弱,韌性十足,扛過了契丹人、女真人兩大強勢民族,還抗了蒙古大半個世紀,連蒙古一個大汗都死在了戰場上。
印度人柔到了什么程度,柔到了徹底丟失精神中的抵抗部分,徹底任命了。一代一代南下的游牧民族,并沒有消滅印度種族,而是一直統治他們。印度誕生的婆羅門教,將印度人劃分種姓,一代一代印度人都是農民、手工業者和賤民,而征服者一茬又一茬的騎在他們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