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五千萬貫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哪里知道,即便以他們低效的收稅效率,每年收七百多貫的鹽稅抵押,借五千萬的國債,其實也不是什么難事。欠缺的只是操作手段,以及從來沒有被他們當回事的信用。
六千多萬貫的債券中,杭州了兩千萬貫,揚州了兩千萬貫。論經濟實力,此時的揚州雖然有一百多萬人,其實還是比不上剛剛達到二十萬人口的杭州。因為這里的達官貴人,聚集的財富實在太多。
可是揚州的商業氛圍更濃厚,原本就是一個商業城市,李慢侯在這里的時候,又進一步放開市場。之后的官員蕭規曹隨,讓揚州的活力一直保持下來。于是這里的商人們,能接受更大比例的債券份額,因為他們算的更精。跟杭州張俊一個人就吃掉三百萬貫債券不同,揚州大量商人只能買一兩張債券,甚至多人合資買一張的也比比皆是。于是揚州一個城市,就吃下了跟首都臨安一樣多的債券。
其余的份額,則是湖州、公主集、蘇州、上海、通州、建康、黃州、海州等等幾十座城市的富人買下的。
隨后債券交易場所開始在全國各地的公所里專門開辟出來,在交易交引的大廳里掛牌,價格不斷上揚,顯然債券的信用還有溢價,并且隨著每月債主們都如期從公所里領到利息,債券的價格還會進一步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