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每季張太尉家里的錢財都要多出一筆來。錢壓在倉庫里都快發霉了,借貸用不著自己貼太多錢,主要還是靠金池。因此積攢了大量現金,多了不敢說,一次性拿出三百萬貫還是有的。
而且兩個公主放出話來,不拘于銅錢,金銀、絹帛都行。張太尉家里的金銀、絹帛全都算下來,五百萬貫是能拿得出來的。
可惜動手晚了,金池里那些便宜的水都被抽干,抽干后的匯兌還得他張太尉兜底。第一次張太尉覺得用兜底換半分息這筆買賣虧了,但這是跟公所十大牙董商議出來的,要改還得開會,一時半會兒改不了。
尤其是當自家的回易官算出來,張太尉其實并不能把家里的錢都拿去吃紅利,得留下至少兩百萬貫現錢應付公所匯兌的時候,張太尉臉瞬間就黑了,第一次想炒了自己的回易官。
當兩個公主在杭州市場上找錢的時候,朝堂上果然吵開了。動鹽政這么大的事情,雖然皇帝獨斷,但還是必須拿出來說一說,不然算怎么回事。趙鼎必須扛了這波火力,皇帝的鍋皇帝背,趙鼎的鍋得自己背。
因此朝堂上的說法是,各地軍需緊張,百姓窮困不堪,宰相迫不得已借錢,東藩愿意借錢,但有條件,拿鹽稅抵押。
趙鼎試圖將火力引向跋扈的藩鎮,果然朝堂上彈劾東藩之聲不絕于耳。至少少數人聽到五千萬的數字,將皇帝獨斷的奇怪舉動聯系起來后,領悟到了背后的苦衷。于是聰明人終于站出來說話了,說借藩鎮的藩財是最好的,總比巨額藩財攥在強藩手里好。這時候大多數人明白了,朝堂上的爭議聲音小了下去。所有人都明白,從藩鎮手里抽走五千萬貫財力,比什么都重要。但還有執拗的官員認為,這樣的大事不經朝議,不合祖制。最終在皇帝認錯后,所有的爭議結束了。其實早點拿出來議一議,文官們也能達成一致,只是那樣會將朝廷疑慮藩鎮的事實暴露出來,造成朝廷跟藩鎮矛盾的公開化。
但是這種朝堂上文官集團互相理解的局面,很快就結束了。因為一個言官拿著一張面額一萬貫的鹽債債票,在朝堂上痛斥宰相的昏庸。說根本就沒能限制藩鎮財力,反而讓朝廷鹽政白白被藩鎮控制。
這時候他們都明白了,東藩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自己出這筆錢,錢都是跟天下人借的。御史還查到,東藩利用朝廷鹽稅抵押,借到了六千五百萬貫財物。光是從杭州,就借到了兩千萬貫。大量有閑錢的權貴,豪商,拿錢換了這些面額一萬貫,錢息一厘的鹽債券。甚至債券還在公所里相互倒賣,一萬面額債券,一萬一千貫大把人收。
東藩借了六千五百萬貫,卻只給朝廷五千萬貫,這算哪門子限制藩財?
這波火力,趙鼎接了。公開承認自己疏于財術,讓東藩鉆了空子。可現在錢已經入庫,后悔已經來不及。他只能強撐,表示朝廷沒有吃虧。緊接著唱高調說百姓終于可以喘口氣,建議免除一批苛捐雜稅,比如讓呂頤浩倒臺的月樁錢,以月樁錢為名目,他們將呂頤浩趕出朝廷,可卻沒有辦法免了月樁錢,因為錢一直不夠用,只有加征的份兒,沒有減免的空間。
現在終于可以廢掉這倒霉的月樁錢,也可以給四川人減免一年稅賦,那里被張浚壓榨的已經接二連三的出現逃民。大量川人,在四川活不下去,反而要去江北租藩鎮的地耕種。這簡直是抽在朝廷臉上最狠的耳光。
這個高調一出,剛才還揮舞著債票,一副要把趙鼎彈劾倒臺的言官也沒了氣勢。說到底朝廷得了五千貫財物,而且沒有加征。五千萬貫啊,讓朝廷收五年鹽稅也收不到這么多。還真不能說朝廷虧了,只能說東藩太狡猾。
當國債性質的鹽債票,第一次登上大宋舞臺的時候,就給了一群自詡學富五車的文官一計狠狠的耳光。讓他們感受到,生財之道是那么的廣博,他們簡直像一個蠢貨一般,完全看不懂。
他們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