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頤浩之所以支持,并不是他覺得淮引好,他只是需要軍費。
韓世忠部每月就需要二十萬貫以上的軍費,這讓呂頤浩從哪去湊?他雖然可以截留江北稅收,可是很多地方根本就收不上來。他直屬地區只有開封府和應天府兩地,這是宋朝名義上的東京和南京,可是這兩地比什么地方都殘破,開封府以北直到黃河岸邊,幾乎都找不到幾個人,是一片黃泛區。應天府被劉豫改作歸德府,并不是什么富庶地區,漕運現在都很不穩,而且收復兩京之后,趙構一高興,早就免了兩地五年稅賦,就算有錢也不能收。
剩下的地方,稍微有點錢的,也就是長期被藩鎮統治,不久前被趙鼎弄回來的高郵、天長軍,以及揚州,其他地方不是殘破,就是藩鎮的藩地,根本不可能稅賦。
在呂頤浩看來,他執掌江北,地面寬了很多,財政其實比他在建康府路的時候,更加緊張。
現在不但要管韓世忠部的糧草,趙立部也需要他接濟。因為趙立先后放棄了真揚藩鎮,徐豪藩鎮,現在就留著一個陳留縣,趙立是陳留王不假,可一個陳留縣怎么可能供應趙立三萬大軍的開支。
除非朝廷不想要趙立這只部隊,否則就得支應趙立。趙立部的戰斗力有目共睹,呂頤浩要想北伐,就離不開趙立的軍隊。
趙立部的軍費,并不比韓世忠部少多少。因為趙立不貪財,部隊是實打實的三萬,韓世忠部號稱四萬多,真實數量有三萬就不錯了。所以趙立軍的消耗,只是略微比韓世忠部少一些,也將近二十萬貫每月。
一年下來四百萬貫現錢,讓呂頤浩從哪里去挖?
能真正解他燃眉之急的,其實就是揚州。揚州每年的財政都在漲,目前每年可以給他一百萬貫,作為一個州,能拿出這么多錢來,在整個國家都是獨一份。但依然遠遠無法滿足呂頤浩的缺口。
作為能將一個州經營的拿出一百萬賦稅的攬財能手晏湲,自然就進入了呂頤浩的視線,呂頤浩多次召見晏湲,向他詢問斂財之道。晏湲給他出的主意是借債,朝廷都借了鹽債,呂頤浩為什么不能借一筆淮債?
而且張浚已經搶先一步搶了先河了,張浚做事可比呂頤浩更不顧一切,弄起軍費來毫不手軟。張浚在四川印的錢引數量,已經是以前的二十倍。可依然無法滿足軍費,因為張浚需要負責的軍隊很多,除了川陜的吳階部之外,還有岳飛部一直需要張浚接濟,還養活了趙立部一段時間。
因此張浚在得知朝廷發了五千萬貫鹽債之后,一邊不斷向朝廷要錢,回頭就通過成都的公所借了一筆川債,用川鹽作為擔保,以五分的利息借了一千萬貫現金。張??梢宰觯瑓晤U浩為什么不能做?大家都是地方帥臣,都是大都督,趙鼎沒有找張浚麻煩,肯定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向呂頤浩發難。
所以呂頤浩接受了這個建議,但是要借錢,就得找商人。丟人不丟人?呂頤浩不在乎!
呂頤浩如今位高權重,如果光看官職,一點都不比蔡京低。但論權勢比蔡京就小多了,因為南宋濫賞的問題比北宋更嚴重,存在小功大賞,無功濫賞的弊病。主要是皇權衰微,不得不用這種濫賞濫封來拉攏人心。劉光世這種將領,沒什么功勞,官卻一升再升,因為朝廷得罪不起他。
文官更是如此,呂頤浩、趙鼎、張浚這些人,都是跟趙構一路南下的,有伴駕的功勞,而且還有擁立之功,他們原先就有不低的品級,一封再封,結果人人的官職都很高,不是太尉就是太師,蔡京努力二十年的成績,他們兩三年就做到了。
但缺陷是,他們普遍沒有實打實的功勛,呂頤浩其實已經有了一些積累。他在建康都師,前年北伐,他負責節制的部隊收復了兩京,他也分享到了大量戰功,雖然沒有封王,卻已經是公爵。
如果進一步立功,封王是肯定的。哪怕皇帝這次沒有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