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淮西軍變過程也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在于,張浚有沒有跟岳飛鬧翻。
在淮西軍變之前,張浚跟岳飛的關系很好,甚至可以說,沒有張浚,就沒有岳飛。
淮西軍變發生前,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岳飛等人想北伐,可是實力有些欠缺,王德、麗瓊這些劉光世部署囂張跋扈,已經引起了公憤,但想除他們的兵權,又擔心引起嘩變。
經過許多次溝通后,趙構和張浚決定動手。趙構下旨給岳飛和王德、麗瓊,讓他們聽岳飛命令,岳飛的命令就像趙構的命令一樣,皇帝的命令都下,岳飛第二天就要啟程,結果卻在第二天岳飛棄軍跑去廬山給他母親守墓去了,給皇帝的解釋說跟宰相的意見不合。岳飛沒去收編王德、麗瓊的部隊,導致他們叛逃,罪責全都是因為跟張浚的談話,沒人敢怪神話的岳飛,全都怪罪到了張浚頭上。
其實這件事還真的不能賴到張浚頭上。
岳飛跟張浚的交惡,實際上是因為張浚想要北伐中原,而岳飛不肯。
當時張浚問了幾個主要將領的意見,劉光世說要防守,韓世忠說該進兵,張俊說都督說進就進,說守就守。唯獨岳飛表示反對,于是張浚懷疑岳飛玩寇自重,跟岳飛產生了隔閡。這是一場廷議,因此被史官一字一句記錄下來,“惟岳飛獨以為不可用兵。浚再三問之,飛堅執不可之說。浚以飛為玩寇,議不協而罷。”
之后就發生了淮西軍變,岳飛沒去軍營,而跑去守墓了,回復說“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盡其愚,豈以得兵為念耶?”同時上書請求罷免他的兵權。
岳飛離開臨安前夜,肯定跟張浚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但爭吵卻因為沒有第三者在場,所以沒有記錄下來。根據岳飛時候反應的推測,大概是張浚堅持北伐中原,而岳飛堅持反對,導致張浚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刺激到了岳飛。于是岳飛為了表示清白,也不去兼并王德、麗瓊軍隊了,“豈以得兵為念耶?”,而且上書請求免除自己兵權。
張浚的錯誤肯定有,主要是太急于冒進,而岳飛不愿意出兵,并不是畏戰,岳飛無疑是一個主戰派,無疑也是一個歷史上最優秀的將領,無疑他能看到北伐的時機還不到。張浚卻要大舉進兵,詢問岳飛意見,岳飛自然反對,這是一個負責人的將軍,對統兵的都督說的忠言,是“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盡其愚”,張浚錯在性格,剛愎自用,難以容人。
岳飛不愿意按照張浚的戰略打仗,張浚就激怒了岳飛,導致岳飛棄軍。
但這跟淮西軍變沒有關系,那是另外一個邏輯。王德、麗瓊等人囂張跋扈,這是軍閥,誰要動他們的軍隊,他們都會反,別說岳飛了,天王老子都不行。
圣旨一下,他們就準備好了,其實岳飛去不去他們的軍營,他們都會反,西軍都是這德行。
但鍋是要有人來背的,歷史上張浚背了這個鍋,這次張浚和岳飛一起背。
李慢侯收到消息,張浚被免去了川陜制置大使職務,一擼到底,派去守皇家道觀去了,當然只是名義,官職是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實際上是回鄉養老去了,連臨安都沒讓張浚來,趙構懶得看見張浚這個人了。用一次壞一次,大道理說的一套一套,關鍵時刻總壞事,節制川陜,兵敗富平,大好形勢一次敗光,兼并淮西,王德麗瓊叛逃,裹挾了十幾萬百姓,帶走了四萬大軍,丟失了西京洛陽,這樣的人誰敢用?
岳飛也受到了牽連,奪取了武昌郡公頭銜,將三級留用。
此時不敢不留岳飛,王德、麗瓊叛逃,露出了一個大口子,東邊的開封,南邊的荊襄都很危險。開封哪里有韓世忠,荊襄還指望岳飛鎮守呢。
李慢侯還上書給張浚、岳飛求情,說王德、麗瓊軍叛逃,罪不在張浚、岳飛,就是兩個叛將自己的罪,犯不著牽連太廣。張浚這個人,李慢侯當然不太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