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慢侯跟公主一起回到山東,住進略顯擁擠的州衙中。
規模龐大的東海郡王府正在修建中,而且沒有放在古東海郡所在的海州,而是放在了山東。
對此朝廷不但不用禮制反對,反而非常支持,派來專業的營造官員負責建造,一應費用都是朝廷出。
原來他們還懂一些地緣政治,讓李慢侯將郡王府不合規矩的放在山東北部,似乎東藩的出擊方向就更方便向北,往南就是綿延的魯中山脈。如果放在海州,往南就是沃野平原,冰封直達長江。
李慢侯倒是沒想那么多,他選在齊州,只因為這里交通便利,更方便輻射整個藩地。
回府之后,發現確實積壓了太多事情,也發生了一些大事。
契丹人的使者已經離開臨安,聽說還引起了女真人的不滿,遣使問責。宋庭解釋說,跟遼國談的只是普通的通商事宜,不干任何軍政,更沒有外界傳言的盟約。
蕭塔不煙跟皇帝、宰相都約見過,可惜備受冷落,除了通商問題,宋庭什么都不談。
宋庭希望每年遼國能來朝貢,給予豐厚的賞賜。
這次蕭塔不煙就得到了價值上百萬貫的各種賞賜,可惜沒有得到她最想要的。她轉手就將賞賜折現,然后通過杭州的公所系統,將錢匯到遼南。
蕭塔不煙希望宋國派船將她送去遼東的要求宋庭也沒有答應,反而嚴密看管,生怕蕭塔不煙租用民船,被金國誤會。
最后蕭塔不煙只能派她的副使,攜帶大遼皇帝耶律大石的圣旨,以及對遼南契丹人的封賞,前往遼南地區撫軍。
耶律大石的圣旨也很奇怪,非但沒有要求這些契丹勢力反撲,反而命令愿意投奔他的契丹人離開遼南,去西域跟他匯合。
最終有兩萬人愿意投奔耶律大石,其中有一萬多是在曷懶甸放牧的遼國西北部契丹人,還有幾千燕云漢人也愿意去投靠大石。
這些燕云漢人的身份很尷尬,生活在宋國和金國的夾縫中,兩個國家又都不信任他們,而以前在遼國的時候,他們只是二等公民,現在反而是殘存的西遼政權更愿意接納他們。
這兩萬多人,戴上他們的家屬,總計四萬余人,其中有一萬余婦女,有數千幼兒,也有數千光棍,卻沒有一個老人。
“看來耶律大石的處境,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啊。”
李慢侯感嘆。
耶律大石當初只帶了三百人離開天祚帝的大軍,然后趕到陰山以北,漠北高原中部的可敦城。召集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周邊七州的遼國駐軍,其中有契丹人也有漢人,契丹人不擅長步戰,守城的任務往往大量使用燕云漢人步兵。
集結這些駐軍之后,有召集周邊服從遼國的草原部落,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一共十八部,號稱十八部會盟。
這些部落,并非真正的契丹人,最多算是一些契丹別部,大量蒙古、突厥等草原民族支系,但都臣服契丹,是這一帶契丹人可以借助打擊其他草原部落的盟友。
十八部會盟后,這些部落愿意支持耶律大石恢復大遼,了一萬多軍隊。一萬多軍隊,意味著一萬多青壯,一萬多青壯代表著一萬帳草原家庭。
耶律大石做這些事情,可不是眨眼間完成的,而是秣馬厲兵了五年。但這五年,他一次也沒有向東進攻,五年之后,反倒發動了西征,經過殘酷和復雜的斗爭,終于在西域立足。
“西域那地方立足容易,壯大很難!”
李慢侯感慨。哪里的文明,屬于沙漠綠洲文明,每一個綠洲只能支撐一個獨立的城邦制國家。沒有大江大河大草原這樣的地形,是無法建立帝國的資源的。因此哪里的小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