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并燕京城下將近一年,這種存在感,已經在燕云人心里成為現實。他們在最初的懷疑、驚慌和抗拒之后,開始逐漸選擇接受。
一座座城池被招降,還有一支支軍隊選擇投靠,大多數是沒什么戰斗力的簽軍,是被強征來守城的,軍州還有機會駐扎少量女真人,縣城往往只有文官帶著簽軍,沒有望風而逃,已經證明他們比趙氏豢養的文人更有骨氣,但也僅此而已,真有骨氣的,早就在抵抗女真人的時候死難了。
大多數簽軍都被遣散,他們的家鄉還需要他們恢復生氣,但一支特殊的部隊留了下來。
這只軍隊不是燕云人組成的,卻長期在燕云存在,曾經作為燕云的主力武裝,又變成了燕云人的敵人,最后變成了盜匪。
這只軍隊的名字叫做怨軍,是郭藥師在亡國后,招募流亡到燕京的遼東人組建的。
其中有漢人、奚人和渤海人,都是遼東土著,生活了不知道多少代。因為女真人滅遼,他們背井離鄉,逃亡到了燕京。
這種淪亡之人的命運是極其悲劇的,不止有遼東流亡進關內的,也有燕云流亡到宋地的。當年杜充在宋遼邊境的滄州做知州的時候,就有大量亡國遼人流亡到滄州城。后來局勢緊張,杜充僅僅因為擔心這些遼人中存在間諜,就讓軍隊將這些人全部屠殺了。燕云人的悲慘命運,當然要怪杜充的陰狠,可也跟他們亡國分不開關系。亡國奴,注定悲慘!
郭藥師能組建怨軍,靠的是北宋的支持。當年作為被劃入北宋的山南六州,郭藥師成為入宋遼臣,可是州縣的人口都被女真人擄走了,他要組建軍隊,其實也只能從外面征召,恰好女真人一邊到處擄人,他們境內還有大量逃人。郭藥師在宋朝豐厚財力的支持下,將這些遼東流民迅速組織起來,成為他手里的資本,不管是跟宋朝還是跟金國,都是討價還價的本錢。
一開始郭藥師也許沒想著要叛逃,所以完全是沖著女真人去的,這些遼人或許一開始逃亡的時候是因為膽怯,可一路上悲慘的亡國奴命運,激勵出了他們復仇的勇氣和對女真人的怨恨。
所以這只軍隊叫做怨軍,讓他們記住對女真人的怨恨,這只怨軍的數量,按照郭藥師的說法,高達三十萬人,不過更大的可能是郭藥師用來向宋國討要軍費的虛報。郭藥師被迫降金后,怨軍大部水分就被擠干,最后有的被女真人征發、遷移,當被耶律余睹謀反牽連的時候,郭藥師身邊就只剩下千把人的怨軍親兵。他死后,這只軍隊就嘩變了,落草為寇,成為燕云地區的一支悍匪。
他們也主動投靠了李慢侯,而且人數并不只有一千人,而是高達一萬。因為耶律余睹案發后的五六年中,他們縱橫燕云,吸收了大量遼東流民,許多以前就是怨軍的舊部,被解散為民后,在陌生的地方生活的并不痛快,不但被本地人排擠,還要被女真人征發,這些怨軍一招呼,勾起他們心中對女真人的怨恨和亡國之痛,立刻就拿起武器,跟著反了。
一萬怨軍,拖家帶口,男女老幼加起來,高達三萬余人。老人很少,只要幾百個,而且大多還有勞動能力,不然早死了。因此這些人不算負擔,李慢侯不接納他們,他們就是一直可以自行發展的大軍,所以李慢侯也不敢不接納他們。
怨軍溯源,當然跟女真人有關,但最直接的關系,是跟渤海人高永昌有關。阿骨打起兵之后,主要在混同江流域,哪里是契丹人的薄弱區,控制力很弱。契丹人征發了大量遼東力量去鎮壓,導致遼東空虛,結果這里的渤海人高永昌起兵,建立大渤海國。內亂,導致了大量的流民,這些流民大量涌入燕云。高永昌的起兵,導致契丹人鎮壓女真起義的力量更加薄弱,因為此時需要從更遠的地方抽調資源。
結果契丹人選擇先鎮壓高永昌,高永昌卻向女真人求援,女真人半路殺出,擊敗了契丹人,之后又擊敗了高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