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攻打被契丹人占領的燕云十六州,結果剛攻下了三州,就病死于軍營;后來宋太祖黃袍加身,篡奪了后周的王位,就開始選擇先易后難,先去攻打南唐了。強勢者容易先難后易,柔弱者選擇先易后難。
現在的南宋小朝廷,不管主和派還是主戰派,以及高高在上的皇帝,都算不上剛烈,因此他們肯定選擇先易后難。先選擇削除岳飛等人的兵權,然后是西藩,接著可能是江藩,強勢的東藩必然會留在最后。
就是不知道削藩戰略,是出自趙鼎之手還是秦檜之手了。
希望是趙鼎,至少有操守,如果是秦檜,他會不擇手段。
朝廷緊張,李慢侯就可以讓朝廷負責,所以在經營河套和漠北的問題上,他決定跟朝廷合作,因為靠他掌握的東藩,根本維持不了這種規模的戰略。
李慢侯搜刮的手段已經用盡,奈何底子太差,他努力將利益鏈擴散到全國,可惜最終也只能在長江以北立足,根本無法滲透進江南。導致他稅收、私營利益加起來,目前也只維持在三千萬貫的水平,每年光是軍費就至少需要支出一千五百萬貫,這對于和平國家來說,簡直不可思議。機構支出穩定在五百萬貫,其實比朝廷的官僚體系比例要高很多,剩下一千萬貫也是必不可少的開支,比如各種建設,港口、碼頭、道路、教育體系等各項開支。
而朝廷的財政收入卻高達六千萬貫,經過晏湲的手段,財政越來越健康,信用也漸漸積累起來,只要朝廷能克制濫用權力的慾望,南宋朝廷的財政能力無法估量。
李慢侯的燕京之圍,額外付出了五百萬貫,已經嚴重超支,不得不發行了一筆藩債。經略草原,可能是比燕京之圍更大的負擔,因此東藩府自己根本不可能承擔。需要朝廷介入,可朝廷的介入愿望并不強烈。反而希望東藩承擔更大的責任,目前雙方正在持續交涉。
李慢侯希望調岳飛或者韓世忠部到河套,這樣將大大緩解那里的兵力不足問題,不需要依靠白韃靼部也能抵御克烈部的入侵。
可惜朝廷不愿意,大概擔心這樣會將官兵被藩鎮隔開。畢竟鎮守河套的官軍,跟河北、河東隔著一個燕云十六州,很難協同。
不愿意出兵,李慢侯又試圖讓朝廷出錢,可他們同樣不同意。談來談去,他們愿意給點政策,允許向草原輸出的物品免稅。但需要朝廷嚴格的監管和控制。
茶葉、食鹽這樣的物品自不用說,必須用朝廷的容器在產地封裝,一路都不允許打開,其他貨物也同樣如此。比如瓷器,在景德鎮、龍泉封裝之后,必須直接運輸到草原銷售,否則途中就要征稅。
不過限制也很多,比如繼承了歷代的政策,嚴禁鐵器流入草原。武器、火藥更是限制,只能出口一些日常消費,還不能用于軍事用途的物資,比如茶葉、布匹,但鐵鍋都不能賣。
這些好處,聊勝于無吧,因為草原上的市場,潛力并不大。而且草原上的需求,要求并不高,需要瓷器,但景德鎮的跟定州的,他們是無所謂的。所以草原上更流行粗瓷,因為草原人物產貧瘠,更重視實用性,粗瓷在那里的價格跟細瓷差不了多少。
哪怕蒙古人發達了,建立了蒙古帝國。當阿拉伯的旅行之途徑草原,因為發現蒙古人將衣服看做寶物。成吉思汗請求義父王汗幫助的時候,獻上的是一件貂裘。雖然也很昂貴,但依然是實用性很強的物品。
因此絕大多數草原物品,其實很容易找到替代品,甚至東藩境內那些瓷器、手工藝品就能滿足,需要從江南進口的必需品,恐怕也就只有茶葉了。
朝廷不肯駐軍,李慢侯的大軍牽制在燕京,大同也需要留守,畢竟北方草原依然是女真人的勢力范圍,他們隨時都可能重整旗鼓南下。大同的地理版塊,更適合北方勢力南進,沿著桑干河谷順流而下就能抵達燕京,而大同往北,卻要翻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