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邢州的鐵,則可以通過黃河,一路逆流而上抵達河套,雖然拉纖成本不低,可比陸路運輸卻廉價多了。但他們比不上河東商人,因為河東商人可以從太原府的永利監、大通監購鐵,然后通過汾河水系,順流而下直達黃河,然后在沿河北上,成本又比一路逆流的河北商人低的多。
能販賣鐵器到草原這種暴利的生意,也不是普通人能做的,河北方面是韓世忠在做,河東方面,自然就是岳飛在做。李慢侯反而插不上手,也無心非要跟兩大將爭利,因為他們現在的日子都過的很苦,朝廷克扣軍餉日復一日,他們不得不自籌大部分軍餉。
現在蒙古人突然來到了野狐嶺一帶,這給了李慢侯一個機會,因為他可以通過桑干河支流,洋河將鐵器直接運輸到野狐嶺。這樣就解決了鐵器這種笨重物品運輸不便的難題,至于蒙古人,他們自己怎么運回去,當然是靠畜力了,克烈人也是這種方式,草原上必不可少要承擔巨大的成本劣勢。
蒙古人似乎吸收了克烈人的經驗,他們門兒清,價格都對比過了。他們訂購的不是成品鐵甲,不是鐵料,他們要宋人工匠打造好的優質甲葉,牛皮繩他們自備,然后穿成鐵甲。他們采購量很大,要了兩萬套鐵甲的甲葉。
另外還訂購了大量蒙古式彎刀,鐵器稀缺的民族,不可能有太高級的工匠,蒙古人真正發家,是吞并了金國州縣之后,現在各種技術都還很落后。彎刀之外是鐵箭頭、詢問之后發現,箭只可以買賣成品,干脆就直接訂購成品了,貴不了多少,還省的他們伐木頭了。草原上木頭也不好找,還得去不兒罕山或者斡難河下游,遠沒有直接訂購省心。
不過蒙古人看不上燕京弓匠的弓箭,強弩他們用的也不順手,所以只訂購箭頭,硬弓他們自制。可隨即就有其他作坊招攬他們,表示草原弓他們也能做,從契丹人哪里學來的。燕云本就是遼地,會契丹弓的制法,未必需要請契丹工匠,燕云工匠更擅長,因為遼國的弓,都是他們制作的。
蒙古人制作硬弓,需要的原材料是木材、牛角等物,但這些燕京都有,而且還有能找到更好的粘合劑,比如魚漂膠,因此蒙古人很快就找到了符合他們要求的草原強弓,一問價格也不貴,甚至比他們自制還便宜。就試著訂購了一批弓。
訂購了三萬把彎刀,一百萬顆長箭后,蒙古人才有心思采購其他貨物。主要是布匹和食鹽,以前草原上的鹽是契丹人供應的,臨潢府一帶就有鹽池,契丹人敗亡后,臨潢府的鹽池荒廢,草原上一度缺鹽,不過燕云不缺,長蘆鹽場的鹽正愁銷路呢。
當蒙古人興高采烈的離開,并帶了一只燕云商隊北上,幫助他們摸清北上蒙古的商道,好吸引他們去漠北做生意后,李慢侯對草原上的形勢徹底放心了。
冬季之前,克烈人再次南下陰山,這次他們看到了許多堡壘,駐扎著人數不多的怨軍,守軍跟他們解釋說,這是為了開邊貿方便,會有商人來城堡下貿易,每座城堡都是會是一座榷場。這才讓克烈人放心下來,圍繞一座座城堡扎營,等待河套商人的到來。
塔塔爾人在灤河的貿易做的也很順暢,而且規模很大。讓人有些疑惑,剛剛被蒙古人洗劫的他們,怎么會有那么多真金白銀,而且他們殘破的部落似乎也不需要這么多鐵器、布匹等物。
而塔塔爾人一直在遼西游牧,這一帶的控制著是兀術勢力,李慢侯很確信,塔塔爾人可能只是中間商,賺差價后,轉賣給了女真人,女真人手里才不缺金銀,尤其是兀術,但是很缺鐵,尤其是兀術。撻懶手里,至少有遼國留下來的沈州鐵場,兀術控制的混同江一帶,本就沒什么像樣的鐵礦資源,所以鐵器格外的匱乏。
連兀術都需要從自己手里買武器,李慢侯還有什么不放心的呢,熬過了冬天之后,終于宣布整軍方案,先是允許和鼓勵自愿復員的士兵和軍官。給予一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