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了歷代鼓鑄的銅錢量后發現,宋朝竟然鑄造了兩億多貫銅錢。流通中根本沒有這么多銅錢,除了大量熔鑄后制作銅器的,大多數銅錢是被藏起來了。如果能把這些銅錢撬出來流通,其實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錢荒。
但錢引劣質,劣幣驅逐良幣,只要錢引濫發,老百姓就會用錢引和藏銅錢。錢引和銅錢分別承擔了貨幣的儲藏和流通兩大功能。
另外他們還發現,朝廷儲藏,才是銅錢不流通的最大根源。宋朝朝廷太過精明,他們印錢引又不收錢引,納稅他們要銅錢,換錢引他們要銅錢,賣茶引、鹽引,他們要銅錢。總之就是不要他們自己印的錢引。
大量銅錢作為賦稅每年遞解到朝廷的庫藏中儲備起來,導致銅錢大量向都城集中。民業科的學生研究了大量筆記后發現,以前開封就沒有錢荒,錢荒主要是在邊疆地區。因為京師將這里的銅錢掠奪了,導致這里的錢荒不斷。四川、河東發行鐵錢還有防備銅錢流入西夏、吐蕃的考量,可是福建也很缺銅錢,不得不鑄造鐵錢,就主要是因為流通量不足。這里是外貿港口,對貨幣需求很大,偏偏銅錢被掠奪到了京師,只能用鐵錢應急。
說白了,還是金融系統跟不上經濟發展,貨幣發行量滿足不了交易需求。要增加市場流通性,除了鑄錢還有許多其他辦法。一個合適的金融體系,是能自己創造貨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