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是他不夠優秀,沒有軍事天賦,其實是他的性格使然,正面攻堅,從來不會好看。大石選擇了退往西域,曲線復國,如今曲線都劃到了西亞,卻還沒有兜回來,連回他的祖地,都要看李慢侯的臉色。趙構則龜縮在江南半壁,依舊帶著隨時逃跑的危機感。
耶律大石感慨道“幸好朕回來的及時,否則真要愧對祖宗了。這次出兵,讓朕打前鋒可好?”
有愿意擋槍子的,李慢侯當然會答應。
“那就是有勞陛下了!”
兩人用漢話溝通,大石的漢話說的很好,只是帶著一股子燕京口音。
“只是朕有一憂,得提醒一下燕王。”
“陛下請講。”
“燕王此次出擊,調集兵力雖眾,怕是難以合力。攻堅克難,靠的還得是自己的腹心。”
“多謝陛下提醒。這點本王自有計較,塔塔爾、克烈部、蒙古人,都只是輔兵……”
李慢侯這次調集的兵力確實極多,當年粘罕攻打開封的時候,調集了十幾個不同族群的戰士,這次李慢侯比粘罕的兵力更雜。
最北邊的流鬼國、夜叉國,這是唐朝時候,向唐朝進貢的兩個小國,雖然唐朝叫他們國,可實際上原始的很。這是位于勘察加半島上的漁獵不足,人口不過一萬多。北邊的夜叉國,就是正對百令海峽的楚科奇人,唐朝稱之為夜叉國,人口同樣不多,也是一萬來人。
流鬼國當年向唐朝進貢的時候,要經過三重翻譯,才能跟唐人溝通。他們的族屬,跟通古斯人、女真人同源,但過于遙遠,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服飾以獸皮、魚皮為材料,臉上習慣涂抹的五顏六色,所以得了流鬼和夜叉的名稱。
對于這樣的小國,李慢侯其實并沒有刻意去征服,而是商隊自行征服的。從曷懶甸出發的商人,到他們的領地上貿易,交換他們的漁獲。結果發生了沖突,幾百個商隊武士,就將他們殺敗。這并不難,因為他們尚處于石器時代,根本沒有鐵器。殺敗他們后,他們就選擇歸附,目的是希望從東藩手中換取鐵器。
這樣原始的部族,生存環境惡劣,生存率低,但能活下來的,都是非常強壯的壯士,加上他們之間經常搏殺,性情野蠻兇悍,是冷兵器時代最優秀的兵源。可惜他們的人口太少,兩部都只能出一千精兵。
李慢侯也不圖他們兵多,基本上是讓他們負責探路,他們很能適應艱苦的森林生活,李慢侯擔心將來女真殘部會逃入原始森林中,他需要比女真人更野蠻兇悍的獵手去捕獵他們。
除了流鬼國和夜叉國的獵手,黑龍江河口一帶的納里哥人,五國部以東直到大海的吉烈迷人,都在征召之列。他們比流鬼國和夜叉國人口要多,元朝后來征服這里,設置了兀者吉烈迷萬戶府,管束蘇濱路和黑龍江下游不足,一萬戶意味著一萬個青壯。
他們沒有流鬼國和夜叉國兇悍,元朝時期,經常被流鬼國人跨海劫掠,最后是元朝派出蒙古兵擊敗了流鬼國。這兩部,共出兵一萬,分為十幾個不同的小部族,也打不了硬仗。
除了他們之外,從草原上也征集了大量部眾。最強大的是蔑兒乞人北邊,貝加爾湖周邊的山林部落。
主要有三支,其中一支在貝加爾湖東北的勒拿河流域游牧,善于馴養馴鹿,被南邊的草原民族稱作使鹿部。東藩府學生們考證,他們的族源跟突厥有關,是唐朝時候的高車部。唐朝時候有進貢戰馬的記載,不過在唐朝時候,他們還是草原部落,突厥的敕勒諸部之一。后來突厥被唐朝擊潰,一部西遷成為現在的西域諸部,烏古斯人就是支系后裔。一路北上,就是使鹿部,他們進入這一帶,學會了通古斯人馴養馴鹿的技巧,又將通古斯人趕出這一帶。
使鹿部屬突厥族系,語言也是突厥語一支,跟陰山的白韃靼人、阿爾泰山的乃蠻人,西域的烏古斯人相似,稍加習慣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