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畢竟唐朝時候他們還是一家,這才過去了幾百年而已,語法還未大變。
使鹿部人一邊趕走了這里原住民通古斯人,又被南方遷來的更強大的部族逼迫,北遷到了勒拿河到北極圈一帶。后來俄國人占了這里,將他們稱作亞庫特人,一部分遷入中國,滿清編為八旗,稱之為索倫人,后來叫做鄂倫春。
趕走使鹿部的,是東藩府招募的另一山林部落,是活躍在貝加爾湖西北葉尼塞河流域的不里牙惕人。他們活躍在貝加爾湖周邊,趕走使鹿部后,占據著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間的土地。南方跟蔑兒乞人接壤,他們是更純粹的草原人,不是突厥種,操蒙古語系。跟蔑兒乞人族源接近。
俄國占據了這一帶后,叫他們布里亞特人。遷入中國的一支,滿清稱作巴爾虎人,新中國稱之為鄂溫克。
還有一支,就是被使鹿部和不里牙惕部趕走的通古斯人,他們是傳統的山林部族,語言習慣跟女真語和后來的滿語接近,不是草原民系,跟東北的靺鞨、女真同源。他們比使鹿部和不里牙惕部更落后,被趕走后,分散在廣闊的勒拿河和葉尼塞河流域,非常分散,還處于氏族社會階段。
這些通古斯人,在后來融合進入使鹿部和不里牙惕部。也是鄂倫春、鄂溫克的族源。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之后,派兵征服了這些山林中部落,也沒有特別分清他們的族源,將他們統一成一部,稱作林木中百姓,由他的長子術赤統領,林木中百姓的大部斡亦剌部后來發展成強大的蒙古瓦剌部,跟明朝打了一場土木堡之戰,抓走了明英宗。
此時這些林木中百姓,被東藩府招募了五千人,這已經是很高的比例了。因為林木中百姓還有大量尚未被東藩府接觸的部落,比如斡亦剌人所屬的大部黠嘎斯人。成吉思汗所有林木中百姓后,也只有五萬人,此時他們出兵五千,幾乎是他們能拿出的全部青壯。
這些林中百姓,為什么向東藩府兵源,是他們威服了嗎?
那倒不是,因為東藩府還沒來得及去接觸他們,是被他們邀請去他們那里筑城貿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