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農田,是俘虜的漢人、渤海人、奚人開墾,但還要向軍州的貴族交地,還向朝廷交稅。頭下軍州的官吏除節度使以外,都由各州貴族委派。
大石在西域,一直沒有設立頭下軍州,就是擔心他手下的權貴們腐化,控制大量人口。但現在已經控制不住,口子一開,就無法回頭。為了拉攏怨軍四部,讓大石不用削弱控制西域的力量,將兩京牢牢掌控,他需要大量人口。怨軍四部有精壯四萬,是這些年先后從遼東逃出來的燕云漢兒和遼東漢人,被怨軍吸收,總人口高達十幾萬。為了吸引這十幾萬人,大石舍得讓他們開先例,給他們一些頭下軍州。
這個先例一開,那些跟隨他南征北戰的權貴自然就不能不準,蕭斡里剌這些功臣,自然也是要建立他們的頭下軍州。然后這些權貴就開始趴在頭下軍州里的百姓身上吸血,慢慢失去進取之心。大遼之所以敗亡,不就是因為貴族全都腐化了!作為契丹權貴階層,他們本是核心氏族,是最強大的血脈,人口也最多,一百五十萬契丹人中,這些貴族契丹人占了四十萬,卻不愿意騎馬射箭,一個個住進城里,作威作福起來。
如果不是東歸成功,大石絕不會開這個先例,在西域民族的汪洋大海中,一旦契丹權貴開始擁眾,他們很容易被同化,失去契丹本性。
四部怨軍首領,也不完全是被頭下軍州的地位吸引,因為還有四部選擇投靠燕王。
投靠燕王的四部,是前宜營、后宜營、前錦營、后錦營,李慢侯能給他們的待遇,只不過是免除土地賦稅,讓他們轉化成山東、燕云等地的土豪而已。可他們依然愿意留下,主要是因為錦州、宜州現在是燕王之地,而且已經跟大石劃分清楚,不會移交給大石。
李慢侯跟大石分割的邊界,以大凌河和醫巫閭山為界,河以南,山以東歸燕王,河以北,山以西歸大遼。分地的時候,當然有爭議,大石幾乎是寸土必爭。李慢侯需要一個完整的遼西走廊,因此之前極力爭奪遼西州地區。耶律大石認為這里是契丹故地,李慢侯說契丹故地多了,燕云也是,讓他實事求是。最后才決定以醫巫閭山為界,大石對此憤憤不平,認為這是契丹人的圣山,契丹祖陵都在這里。奈何形勢比人強,在李慢侯答應,凡是契丹祖陵所在之處,周邊三十里都歸大遼。大凌河為界,也有一番爭議,因為大凌河以南有部分屬于興中府地界,大遼的宜州大半位于大凌河南地區。
興中府地位重要,大石不想放棄,宜州更是地位崇高的遼國蕭太后蕭綽的故里。但是李慢侯要爭取一個連續且獨立的版塊,大凌河下游都必須控制,跟遼西連為一體。大石倒是不在乎出海口,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不是海洋民族,就是對蕭太后的故鄉耿耿于懷,但蕭太后死后埋在了醫巫閭山,名為乾陵,遼國設置了乾州為她守陵。陵墓不在故鄉,因此李慢侯不認可大石給蕭太后祭祀的邏輯。
最后大石被迫接受了這些條件,于是家鄉在錦州、宜州的前宜營、后宜營、前錦營、后錦營選擇留在家鄉,繼續經營他們廣袤的耕地和草場,享有免稅之權。
而乾營、顯營、乾顯大營、巖州營則被耶律大石遷到醫巫閭山下,回到了故鄉乾州、顯州,為歷代遼國皇帝、皇后首領。乾營統制世襲乾州此時,顯營統制世襲顯州刺史,而乾顯大營統制,則在乾州、顯州之間安家,設立乾顯軍州,為世襲刺史。只有一個巖州,因為土地位于遼河以東的沈州,燕王跟撻懶以遼河分界,遼河以東歸撻懶。也幸好巖州在遼河以東地區,否則巖州營肯定投了燕王。
大石將巖州營四萬余人,遷徙到了金山下的慶州,這可不是一個頭下軍州,而是一個遼國的地方州,作為給巖州營背井離鄉的補償,讓他們作為慶州世襲刺史,負責阻擋塔塔爾部南下。
有人有地方,大石在醫巫閭山祭祖,然后在臨潢府祭天地,正式登基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