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下人口兩千萬,五到十歲的兒童占了十分之一以上,高達兩百多萬,犧牲一半女童的受教育機會,光是鄉學要收的男童就高達一百萬以上。校舍、束脩、食物,這些固定的開支是無法省的,一個男童之前平均二十貫錢,這是非常高昂的成本,李慢侯養一個精兵,如今平均也不過兩百貫錢。這也是為什么窮人讀不起書的原因了,以前五戶才養得起一個兵,現在十個孩子的支出就等于一個兵,可窮人家可不僅要養孩子啊,還有父母,還有妻子,還真的是開支不起。
即便再壓縮,一個孩子的讀書投入,也不會少于十五貫,如今在城里打零工,像縫紉、刺繡、幫廚、送餐,日薪100到150文,月入三四貫。賣點水果、炊餅、果脯之類的小買賣,大概80到250文的樣子,月入不超過七貫。這些都是普通城市的平均水平,比農村還要高三分之一左右。讓一個城市平民,用兩個月的收入供孩子讀書,自然太過奢侈。不強制,很少人愿意承擔。
更何況絕大多數人的收入,實際上是低于平均的。一個月收入不足三貫錢的百姓,比比皆是。他們一年收入不過二三十貫,要供孩子讀書,那就得拿出一半錢來。這些收入中的大部分,其實都用來繳納房租,購買衣食,根本省不下來,這些人就屬于那種,無論愿不愿,都負擔不起的人群。
因此光是鄉學投入,就得從過去的三百萬貫,增加到三千萬貫。而縣學其實更花錢,因為鄉學只是開蒙,從六歲到十歲,五年時間。而縣學,開始接觸數學、幾何這些邏輯培養,所以以前,李慢侯是全國招生的,基數是整個大宋??h學的學生以前甚至比他要支撐的鄉學還多,他一視同仁,野心勃勃,試圖改變整個國家的思想。以前朝廷阻撓,只能通行江北,滅金之后,朝廷也不在組織了。大量江南優秀學子涌入北方。大多數都是中產階層的孩子。
宋朝的人口基數極為龐大,在高產的土豆、玉米等作物推廣的背景下,這十年來也是瘋狂生育,很可能已經超過一億。
因此李慢侯承擔的縣學學生數量,這些年已經超過了二十萬人。南方學生的開支更大,因為還得為他們住宿。在江北的小城,最偏僻的后街小巷,一間屋子每月租金是90到150文,每年就需要一貫以上。而即便是小城,好的地段,每月租金都在五貫左右。李慢侯不可能給江南學生安排最差的小城的后街小巷,為了便于管理,江南學生基本上都安置在交通便利的大城市里,讓他們感受城市文化,也是一種教育。
因此每個學生的租金,每月平均不少于一貫錢,一年下來光是房租就額外多了一百多萬貫。其他開支又比鄉學多得多,因為投入的師資更多,以前開蒙,一個老先生帶一群小孩子就行了?,F在需要有教數學的老師,教幾何學的老師,教孔孟之道、老子墨子等國學文化的老師,師資至少反了數倍。
因此在學生數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鄉學只花了三百萬貫,縣學卻要花費一千萬貫。
現在鄉學進行強制,數量激增了十倍,縣學肯定也要相應擴大,光是燕王之民,翻不了十倍,但兩倍以上還是有的??h學的經費支出最少就得兩千萬貫。
府學則是另一個大頭,府學的入學門檻很高,淘汰率高達九城。每年分散在燕京府學、東平府學、狼居胥府學、揚州府學、上海府學這五大府學的學生,人數不少于三萬,除了大量縣學考入的學生之外,還有大量自學考入的,府學依然是全國招生,有許多官宦子弟,他們不去縣學讀書,接受家族教育,僅憑自學一些數學、幾何知識補充,就能通過考核,這些絕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李慢侯可舍不得拒之門外。
這些大家族的子弟,之所以愿意考府學,很大原因是想入仕,入仕至少得是府學畢業。南宋的科舉太難考,燕王的府學相對容易。而且招生比例大,每年都有一萬人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