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土豪經營,他們不至于遭受災害破產就會造反,根本拉不出人頭來。抗風險能力更強的資本化農場,也不至于一次天災就破產。但燕王治下的城市貧民叛亂不少,還有礦山礦奴造反,這些都是很頻繁的亂事。加上其他偶然性的刑事罪,每年會有超過十萬流人被流放東洲。
宋朝往大南洲(澳大利亞)、大東洲北方沿海大量流放流人,燕王則是往大東洲南方沿海平原大規模流放。大平原地區已經不再是流放地,接受了超過五十萬自由移民后,這里開始建設正常秩序,流亡人口從來就不是安分的勞動力。
由于有海外移民這個泄壓閥,看似動蕩,實則安穩,動態平衡。
中國往南,是一連串珍珠鏈一樣的海外基地,主要吸引的是商業人口,人口都不算多,但經濟非常活躍。位于這些基地周邊的小國,改變非常劇烈。麻逸國已經從巴朗蓋文明形態過度到了王權形態,麻逸國王用貿易利潤,雇傭宋人軍官,組建了國王衛隊,在這個人口萬人左右的小國,建立了嚴密的統治。
三佛齊這樣的大國國運也急速改變,原本已經步入衰落期,一度被印度南方的朱羅帝國幾乎滅國。如今香料成為經濟支柱,海量的金錢流入三佛齊國。國王有了錢,建立了軍隊,捍衛了自身地位的同時,也建立了比較有力的政權,但國土過于分散,雖然三佛齊的水師一直比較強大,可各島嶼上的分裂傾向都比較嚴重。很難有所作為。
安南國、占婆國、高棉王朝和蒲甘王朝的統治,都還穩定。安南國進步很大,他們本來也進入了王朝中期,進入守勢。在燕王控制了兩廣之后,更是安分守己。如果敢向儂智高時期那樣攻掠中國,可能就不會那么好收場了。進入穩定期的安南國,人口增長,土地得到開發,一切都按照中原王朝的發展模式在進步。紅河三角洲出產的大量糧食,開始銷往中國市場。
占婆國則有些衰落,這個婆羅門教文明,是印度文化向東擴張的邊界。婆羅門教先后在印度、蒲甘王朝都已經衰落,被改革后的印度教取代。還保持著婆羅門文化的占婆國,以前是一個貿易國家,海盜很多。海盜在燕王水師的打擊下消失匿跡,海貿港口也遠離了占婆國的港口,占婆國自然就衰落了。衰落之后,還頻繁跟安南國沖突,國土不斷被擠壓。
高棉王朝處在極盛時期,在雨林中建立的吳哥窟就在此時成型,只是社會制度還比較落后,基于農業的經濟管理,以服勞役而不是收取稅賦為主。文化上信奉佛教,百姓比較溫和。在大航道上,為宋國大米和優質木材。
蒲甘王朝也處在穩定的興盛時期,在任的國王比較有作為,長期執政,頗有作為。制定了法典、統一了度量衡,鼓勵商貿和航海。可同樣只能大米和木材這樣的商品,在印度洋上有一定的商業利益。
由于高棉和蒲甘,事實上并不在大航道正中,所以受到中國文化影響較小,宋商雖然也去貿易,卻很少有移民定居,沒有帶去更先進的文化和思想。
印度洋地區,錫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主要是燕王在這里建立基地的時候,僧伽羅和泰米爾人的內戰持續不斷,基地建設的時候,還跟泰米爾人和泰米爾人的靠山朱羅帝國打過一仗,因此之后僧伽羅得到了燕王的支持,終于在武器和軍事顧問和雇傭兵的幫助之下,滅了泰米爾王國,一統錫蘭全島。
印度收到的影響,主要是朱羅帝國由盛轉衰,朱羅帝國本來也是一個海洋國家,采用的帆船跟宋人一樣是硬帆,甚至有人說中國人的硬帆,就是從印度南部傳過去的。這不太符合邏輯,因為阿拉伯人的三角軟帆跟朱羅帝國的硬帆誕生于同一片水域,這概率本來就小,而往東傳播的時候,沒道理中國人接受了硬帆,卻從未使用過軟帆。更合理的解釋是,中國發明了硬帆,傳到了朱羅帝國,而沒有傳到阿拉伯,朱羅帝國是中國硬帆向西傳播的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