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工業革命的深層含義是工業在重塑社會秩序,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確實也在發生,至少在棉紗生產上,水力工廠在大規模取代手工勞動,這就是對社會生產的重塑。也確實有人口開始在一些水力便利的小鎮聚集。
可是水力動力,又將工業限制在水力發達地區,對于那些水力不發達的地區,基本沒什么影響。另外對于大城市的作用,也很不明顯。大城市很難靠水力驅動,沒有蒸汽機,工業布局就無法在大城市集中。集約化和規模化,就無法完成。
從推動城市化發展和產業聚集效果來說,水力革命似乎真的不能算是一場工業革命,只能說是局部地區新技術引進和推廣后的快速發展而已。類似景德鎮高度集中的陶瓷工業,沒人能稱景德鎮陶瓷工業的發展是工業革命吧?
可如果說不是工業革命,水力紡紗機工廠的快速發展,卻又超出了李慢侯對技術進步的定義。雖然一座座小城鎮的規模都不大,基本上都在萬人以下,圍繞一座工廠形成小鎮。可是數量實在是太多了,光是福建就有這樣的工業小鎮不下千座,總人口加起來也高達二三十萬人。
而且帶動的大工廠制,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出現。哪怕是那些以前不曾出現大工廠的行業,也開始出現大工廠制度。陶瓷、織布、絲綢工業等大宗商品生產,都出現了大型集約工廠。產量巨大,效率很高,快速侵蝕著手工作坊的生存空間。
要怪就只能怪中國太大,各地地理差異也更大,在歐洲一個國家無法得到的水力資源,在中國可以得到。一個福建可利用的水力資源,就比整個英國更多。于是英國人無法用自然水力推動工業革命,不意味著中國不可以。
工業革命帶來的產業分工和高度協作,至少在紡紗行業出現了。同樣的還有冶鐵工業,從山東開始,冶鐵高爐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集中在煤鐵資源中心,山東的淄州、萊蕪、燕云的灤州、大同,都出現了煤鐵生產中心。
水力革命在南宋境內發展的也極快,閩浙沿海地區山區多,落差大,溪流短促入海,既方便小船進出,運來棉花和運走棉紗,也方便筑壩儲水,沖擊水輪。
水力機器除了用在紡紗上,廣泛運用在磨面、紡麻等大宗商品生產上。在繅絲工業上,也出現了應用,但質量還無法比得上人工,斷絲比較多。不過繅絲行業擁有最雄厚的資金,同時又是一個人力最為緊缺的部門,相信用不了多久,水力繅絲機器就會變得實用。
水力機器廣泛在四川盆地,東南沿海,長江兩岸,兩湖平原,漢江平原,江南東西,將南宋朝廷的經濟水平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財政水平進一步提升,已經達到了三億貫。大小城市快速擴張,上海這種百萬級的城市雖然極少,但三十萬人以上的大城市,涌現出了五十多座,蘇州、湖州、常州都是三十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蘇州人口更是高達六十萬人,下一個百萬大城市,很可能就是蘇州。
沿著長江,通州、真州、鎮江、江寧、蕪湖、江州、蘄州、武昌、黃州、鄂州、漢陽,這些沿江港口城市都是三十萬人上下的商業、手工業大城市。但是一過漢陽軍,就再也沒有大城市,一直到四川,才開始有大批大城市出現。但這些年發展也慢了下來,四川人口大量向外遷出。這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很難享受到大航海的紅利,長江水道之利,也只能粘上一點。
四川盆地與兩湖平原之間的山區,是最窮的地方之一,既無法得到四川龐大的內部市場紅利,又無法享受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的紅利,這里的百姓給各方勢力當兵為生。
城市的發展,讓城市里出現了一群新興階層,主要是工商業資本階層。跟歐洲的城市市民階層不同,中國的城市階層,對權貴的反抗動機很低。法國人正在進行規模宏大的城市公社運動,國王支持他們跟各地的貴族斗爭,給他們頒發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