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早就大規模開采。煤炭是比較低價值的商品,購買礦奴生產是不劃算的。因此是在金礦、銅礦主們改善了礦井技術之后,煤礦才開始大規模開采,而且先開采的是一批露天煤礦,后來才逐漸深入井下。
鐵礦大規模開采的比煤礦更早,事實上煤礦開發,主要是為冶鐵服務。鐵作坊能出的價格最高,大規模用煤冶鐵,雖然會帶進去磷硫等雜質,可爐溫可以燒的更高,產量可以做的更大,鐵價因此變得更加低廉。
冶鐵爐越來越高、爐溫越來越高后,鐵的質量是越來越高的。歐洲人在十四世紀開始制作出板甲,主要就是冶鐵爐溫升高和水力鍛錘的發明,讓鐵的質量和百煉鋼變得便宜。
現在山東的生鐵價格已經非常低廉,水力鍛錘早就出現,取代鐵匠的人工捶打,大量鐵錠先用水力鍛錘捶打成薄板,然后手工裁成甲片,此時已經不再是熟鐵,而是鋼片。所以最優質的鐵甲,開始由鋼片穿成。不但質量更好,而且重量更輕,一套全裝甲,普遍下降到了五十斤以下。次優的,則是在胸腹位置用鋼片,其他位置用鐵葉。
兵刃普遍鋼化,以前一把百煉鋼刀價值連城,需要一個熟練工匠鍛造數個月之久,如今幾天之內就能制造出一把百煉鋼刀。燕王軍的長矛已經普遍采用鋼制、只有戰俘、重錘這樣的武器,只追求重量,不追求銳利的武器,依然以鐵制造。
按道理說,煤鐵的大規模生產,就是工業革命的標志,可是李慢侯卻沒看到蒸汽機的出現,甚至連一點跡象都沒有。因為科學理論的進步,還遠不到支撐使用性蒸汽機出現的程度。熱力學甚至連個概念都沒有,蒸汽動力還停留在古羅馬時期《壓縮空氣的理論和應用》這樣的水平。圓球里灌上水,底下用炭火加熱,蒸汽從外側兩根氣孔噴出,帶動圓球轉動這樣的玩具也有,自然有人想到用蒸汽作為動力,可怎么實現,還沒有頭緒。
但是沒有蒸汽機,其他機器設備依然在快速出現,一些精妙復雜的機器也已經誕生,紡紗機已經做的很大,需要高大的廠房安裝,野牛皮作為皮帶帶動的轉軸,可以驅動十幾臺大型紡紗機。最終的驅動力,就是水力,巨大的轉輪緩慢轉動,通過齒輪變速,可以讓紡紗機轉的極快。
李慢侯制定的專利法,并沒能在全國推廣,但在他控制的地區,執行的越來越嚴格。因此通過專利法發財的大有人在,所以工匠對機器的改進動機很強。李慢侯也發現,專利法這樣的制度,其實對于發明創造的推動力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推動了技術的傳播。全世界的技術都在快速引入他的轄境,因為曾出現過有人將印度紡織機帶到國內注冊,然后獲得了數千貫財富的先例。
大型水力紡紗機出現之后,快速傳播到各地,主要推動力就是專利法。
如今哪怕是不產棉的地方,都開始出現大型紡紗機,比如土地緊張的福建,紡紗機數量之多,僅次于山東和廣東,因為福建數以百計的溪流,擁有非常方便利用的水力。當地土豪很容易就能攔河筑壩,控制水流平穩的沖擊水輪,驅動一座水力工廠。而棉花則可以從海州和廣東進口,在這里加工之后,走水路大量出口到其他地方加工成棉布。相對紡紗機的大規模機械化,紡織依然主要是手工作坊。
江南、四川,都擁有這樣的大型紡紗工廠,機制棉紗的數量,已經遠超手工棉紗。機器大工廠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有的工廠可以雇傭上千工人。
機器大功業、煤鐵工業,都已經出現,水力工廠,在北到山東、南到廣東,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的廣泛區域發展,從業者超過幾十萬人。這種情況讓李慢侯覺得工業革命似乎已經開始。
可是沒有蒸汽機的工業革命是真的工業革命嗎?
工業革命到底該怎么界定,是以大工廠制度為標志,還是以蒸汽機的使用為標志?
他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