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太輕,主要負擔是壓在農民頭上的。
歐洲此時的城市運動方興未艾,而且因為水力設備的傳播,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國水力機器,其實原理并不復雜。有些機器在中西方早就出現了千年之久,比如古羅馬時代和中國的漢朝,都有明文記錄的水力沖錘,而且都是用來錘谷物,用來給谷物脫殼。這種沖錘,在原理上,跟水力鍛錘沒什么區別。隨著礦業的發展,這些沖錘自然而然的被用來捶打礦石,接著用來鍛鐵。
歐洲人也是如此,而且他們對于鍛錘的需求更加強烈。因為他們的冶煉技術相對落后,主要是塊煉法,將酷愛鐵在高溫下還原為熟鐵,含有大量的雜質,必須通過千錘百煉來去除雜質。中國冶鐵技術不斷進步,而且很早就開始使用高爐,又發明了炒煉、灌鋼等技術,高爐煉鐵雜質更少,炒煉、灌鋼又進一步減少了雜質,如果用來做農具,實際上基本上不需要進行密集的鍛打,只有加工武器,生產兵刃和鎧甲,才需要進行冷鍛。
冷鍛技術,中原人是從西夏學來的,西夏人到底是從哪里學來的,西夏沒有記載,但極有可能是從西域傳來的,西域城邦城市也不太可能誕生這種技術,又可能是從更西方傳來的,可歐洲人很晚才學會,因此這種技術的源頭,很可能來自兩河流域。
歐洲人學會冷鍛技術后,他們的板甲就開始出現了,在之前歐洲傳統的鎧甲是鎖子甲,結果被來自中原的扎甲技術碾壓,波斯人從西域學到了中原扎甲技術,東羅馬又從波斯學到了扎甲技術,聞名于世的東羅馬重騎兵,同樣是扎甲騎兵。
隨著歐洲紛爭不斷,鎧甲制造技術和生產規模不斷增加,帶動了他們的采礦、冶煉等產業。同時也開始普及水力鍛錘,未必是來自中國的技術,也可能是他們原始技術的改進。真正來自中國的技術,則是水力紡蹟機器。一臺水力大紡車,頂的上幾十個人的效率,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傳入歐洲,然后迅速普及開來。
歐洲文明,并沒有誕生自己的紡織技術,主要紡織品是毛紡織和麻紡織,但都不是原生技術,麻紡織是跟埃及人學的,毛紡織可能是跟羅馬人學的,羅馬人則是跟西亞人學的。毛紡織技術,不是誕生在波斯,就是誕生在中亞草原。歐洲人學會的比中國更晚,中國在秦漢時期就學到了成熟的紡織技術,歐洲人要到三國時期才開始普及。
但毛紡織一直都不是歐洲紡織的主流,用大量草場養育的綿羊,剪毛紡織出的優質毛料不是普通人消費得起的,就好像東羅馬精通紡織紫色絲綢的工人穿不起絲綢一樣。歐洲普通人主要以麻布為衣著原料,所以棉花這種沒有階級性的紡織品進入歐洲,遭到的反對聲音比絲綢要大的多。就是因為棉紡織品沖擊了傳統的毛紡織和麻紡織,利益集團才會反對。
絲綢傳入西方,一直是專為大貴族準備的,在中國普通中產穿得起,到了中亞富人才穿的起,到了西亞得貴族才穿得起,到了歐洲那就是凱撒這樣的君主的專屬。基本上不影響以富人為市場的毛織和以窮人為市場的麻織。
如今歐洲人引入了中國式的大紡車技術,這項工業迅速蓬勃發展起來。因為歐洲的窮人需要,還能出口到非洲。非洲人還處在實用階段,華貴的絲綢他們需要,暗淡的亞麻他們也需要,都是輕薄透氣,除了追求舒適感的富人,北非龐大的中產和下層,立刻被歐洲麻織品占據了市場。通過麻織品從這里換取黃金,然后去美洲換取中國絲綢運回歐洲。
主要獲益的是城市商業群體,但手工業也分享到了利益。
技術大爆炸借助大航道開辟的東風,讓歐洲麻紡織手工業蓬勃發展。手工業雖然不是傳統市民,工業革命之前,手工業主要在鄉村。水力機械不但沒改變這種布局,反而強化了一些山區和半山區產地的優勢。他們雖然不是城市階層,可跟城市階層的訴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