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都土豪支持他,這還不算什么,最詭異的是,連一些東藩府派來的官員,竟然也暗中支持李靖。
其中主要是一群不得志的官員,這些官員很多都在東藩府做過官,年紀不算大,可因為考評不合格,要么退隱回家,要么來海外做官,很多人不甘心,就這樣來到了十二都,十二都中,有七個知府都是這樣的官員。
這些人之所以考評不合格,未必是瀆職,未必是庸碌,很多都是跟上層認識不同。每個人對做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當官就要為民做主,有人認為當官只需為君分憂。不同的認識自然會造成不同的結果,以為民做主為己任的官員,往往容易跟上司產生沖突,猶如一個公司的經理,總認為公司的利益是給底層員工漲工資,這種人很容易被董事會炒掉;主張為君分憂的官員,容易事事唯上,這種人往往官運亨通,但也容易卷入官場傾軋。
即便是同樣的為官理念,而且兢兢業業做官的官員,也有可能政績不佳。比如同樣熱衷于為民做主的官員,在如何為民做主上都是有分歧的。有人認為,對百姓好,那就應該讓百姓衣食無憂,有人認為應該重視教育,有人認為應該重視醫療,同樣的大理念中,還有無數不同認識的小理念。甚至可以說,任何兩個人之間,不管多么志同道合,都后有分歧。
但考核是不管任何理念的,法不誅心,考核只考核那些能夠量化的標準。對于最高層來說,制定考核標準的意義,只是為了提高官場效率,至于是因為官員個人私心、能力,還是因為高尚的理念、道德引起的績效低下,高層并不關心,考核不合格意味著不適合做官。如同董事會為經理人制定的業績目標一樣,達不成就換人,如此而已。
對于不同職務的官員,當然有詳細的專業考核標準,對于地方主官則是綜合性考核,既要考核地方治安情況,罪案率是否居高不下,就學率是否滿足要求,稅收征收是否及時,水利設施是否完善等等。
任何地方,資源都是有限的,將資源投入此處,必然無法用于彼處,把錢用到修建校舍上,就無法用到修建醫館上,因此一個地方官需要權衡資源調配,以達到最佳資源利用率。
目前的東藩就是如此,當官不看個人道德,不看出身背景,甚至不看能力,只看結果。因此不排除一些官員,能力也有,態度也有,最后卻因為運氣不好而丟官的情況。比如一切都很好,遭到了一場天災,最后丟官也不是不可能。考核不管這些,因為真要追求起來,就沒完沒了,天災影響了政績,那不也說明沒有做好防災準備嗎?
因為如此,所以還有不少官員,在東藩府考核不合格之后,被朝廷那邊挖走。晏湲對于東藩府學培養的官員能力,十分認可。但真正愿意被朝廷挖走的官員,只是少數。一個東藩官員,只要沒有喪失進取心,寧可去海外放手一搏,也不愿意去南宋朝廷那種污穢之地,因為進入南宋的官場,從此要面對更多的復雜沖突,在南宋才是真正的當官,而在東藩才是真正的做事。
愿意來十二都,而且能夠做十二都知府這種地方主官的官員,大多數都是這種心有不甘的官員,他們有強烈的政治抱負,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無法施展,又看不上南宋官場的腐朽風氣,所以選擇來十二都重塑金身,一心要做出政績,然后返回東藩。
向李靖表達支持的,就是幾個這樣的官員,李靖也調查過他們的官聲和背景,發現他們并不是什么野心家,支持他主要是因為政治上的理念一致。
這種理念上的同盟,其實更加的穩定,僅次于立場。
至少有三個人,李靖認為可以進行合作。因為這三人支持李靖在大平原推行的分田法。
光靠分田分地,是吸引不到移民的,因為中州如今雖然開始人多地少,無地窮人極多,但還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只要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