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居住在大平原西南山區的大峽谷地區,有的在巖壁上開挖洞穴居住,有的在山頂修建村莊,用石頭搭建房屋,砌筑有圍墻的院子,修建專用的圓形球場。在山坡上修建梯田,他們種植玉米,飼養火雞,燒制陶器。
這一帶有數以千計的村落,明顯比大平原地區的生番文明的多。他們發展出的養殖業,修建梯田,是大平原地區比較少見的。
這種情況讓府學才子們匪夷所思,他們提出了很多猜想,有的認為是因為大平原南方的瑪雅人明顯更文明,所以這些西南山地生番的技術是跟瑪雅人、托爾特克人學的。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隨著府學掌握的世界其他地區資料的健全,學者們開始認識到,大河谷地,并非是唯一的文明源頭。他們發現,波斯高原是那一帶最早誕生文明的地方,大東洲南部的印加高山地區,也是文明的源頭,山下的河流谷地,反倒不被這里的生番重視。
就連菲律賓的小黑人,明顯沒有天敵的情況下,也寧可在山上開辟費時費力的梯田,也不在河谷地區進行種植。
于是大家不得不承認,上古時期也有很多文明是從山地上誕生的。這意味著,中州南方一些住在山寨里的苗人,未必就是被漢人趕上山的,也許從一開始他們就是山地文明。
大河文明當然很輝煌,黃河文明、尼羅河文明,都是大河文明。但印度人就有些說不清楚了,根據唐僧的記載,印度河文明靠近河流,但也在山地存在。
李靖不是偏執的學者,他不關心人類文明大源頭這樣的問題,他只關心他統治的生番。
他直接統治的苦河中下游地區生番,比西南山區的生番稍差。同樣是定居,但建筑主要是木制的。他們住木屋,屋頂用樹皮或茅草做頂,比山地的石制、磚石房屋落后,但跟北方的牛皮帳篷又顯得精致一些。
他們以定居為主,雖然也遷移,但遷移的目的不是打獵,而是輪作。他們種植玉米、南瓜等作物,但耕作技術十分落后,基本靠天吃飯,不懂得灌溉,而且更喜歡在高地撒種,然后天生天養。
這樣的耕作技術,導致他們無法完全通過農業養活自己。因此還會捕獵,野牛原本也會遷移到南方,但這些年已經絕跡,中部高原以南基本看不到野牛的蹤跡,他們捕獵灰熊和鹿等當地野獸。也會沿河捕魚,采集堅果和野果,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李靖統治區的部族大都是這樣的生產水平,分為五大部族,克里克人、切羅基人、奇克索人、喬克托人和塞米諾爾人。其中居住在苦河下游地區的喬克托人最先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可以通過大海跟對岸的瑪雅人溝通的原因。喬克托人是唯一擁有生育物產的部族,他們會有少量玉米等農作物拿出來交換需要的物資。
這些部族說是溫順,但只是相對而言,事實上他們也尚武好戰。他們的宗教場所,分為紅城和白城,戰爭儀式也在紅城進行,一些強壯的戰士家庭也居住在紅城,一個專管戰爭的首領管理紅城。白城則是老弱病殘的區域,由一個管理生產的首領管理,這里也庇護一些罪犯。
紅城、白城中間還有一個公共廣場,所有建筑都圍繞廣場修建。他們還有比較強烈的等級觀念,不同等級的家庭,居住的位置,身上的服飾、紋身,都有區分。決定他們等級的,主要是戰功,他們崇尚勇士,殺人最多的勇士一般就是他們的首領,居住在最靠近中心廣場的地方。
但這樣的晌午部族,沒有花費太大力氣,就被漢海都護府征服,因為他們實在是太落后了,他們的武器是石斧、石刀,防具是皮盾、木盾,連鎧甲的概念都沒有。面對全副武裝的漢海鐵浮屠,他們只有被屠戮的命運。
不止他們,連那些北方的生番都無法抵抗強弓硬弩、鐵甲鋼刀,更何況他們。因為南方這些部族始終比北方稍弱一些,最直接的證據是,切羅基人部族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