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內卷化,在中國多次出現,最典型的就是唐朝在安史之亂后的收縮。
收縮之后的大唐,很快失去西域,如果內卷化僅僅意味著邊界收縮倒也沒什么,但問題是這種內卷,會將矛盾和沖突全都裹緊來,內部出現不斷的沖突和矛盾,比如戰亂。
其實漢朝也是如此,內卷之前,是生機勃勃的擴張時期,內卷之后,是不斷的內亂,農民起義,軍閥割據。
西方的古羅馬也是如此,當在英國止步于蘇格蘭高地,修建城墻防備北方的凱爾特人,在歐洲止步于萊茵河之后,擴張停止,古羅馬的矛盾開始轉向內部,然后內部政變不斷,蠻族叛亂。
內卷化的最終結果,就是摧毀一個帝國。
如此多的不同文明的帝國都出現過這樣的現象,其實這就已經是規律了,深層受到經濟學里的邊界效應影響,當帝國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向外擴張的邊際效應變成成本增加而收益減少,擴張自然就停止了。
李慢侯知道這種情況,只是他沒想到這么快就看到了苗頭,他以為東藩和朝廷的海外競爭,會持續很多年。
李慢侯思考了很多,但他發現,面對這種規律,他無能為力。他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對于中國來說,在大多數時期,外部并不具有吸引力,因為中國人總是能將自己生活的土地建設成最好的土地,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什么動力讓他們對外擴張呢?難道中原和江南不香嗎?
尤其是對于精英階層來說,哪怕底層百姓因為生存空間壓力,不得不海外謀生,精英階層也不愿意去,他們能在國內得到更好的發展。如今的情況也是如此,李慢侯通過制度化,迫使大量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精英去海外歷練,但他們歷練的目的全都是為了回國建功,而不是留下海外輸出文明。
一旦這種強迫式的制度遭到破壞,精英階層勢必停止出海,開始在內部進行斗爭,內卷化必然發生。
李慢侯活著,這種制度能夠延續,可他一死,必然會廢棄。因為東洲的李靖割據,中國的統治者無論是趙氏,還是李炎,都不可能繼續為東洲輸送人才。也許依然有窮人移民,可是精英階層的對流將會結束。
李慢侯發現,他能做的,可能就是盡量多活一些年頭。這種無力感,讓他更加不想過問政事。索性下了江南,跟老情人公開住在了太湖別院隱居。
此時各方角力的主角,雖然不知道這種危機的可怕,但他們已經感覺到了苗頭,其實他們也別無選擇。
李靖治下的漢人越來越多,經過淘金熱五年的積聚,他成功安置了四萬戶漢人。這些年輕的漢人夫妻家庭,又普遍生養了下一代。受到這些漢人移民的影響,二十多萬番人進步很大,已經沒人用生番稱呼他們了,他們事實上已經成為熟番。
其中一些熟番精英,已經開始涌現出來,他們學會了說漢語,甚至讀書、寫字。極少數開始躋身東洲權力中心。
番人族群之中,也開始出現一個親漢階層。他們是漢海都護府統治的受益者,主要依靠軍功躋身上層家族。
這些人的數量非常多,多到已經可以影響整個苦河下游平原的番人部族,因為他們的人數占據了十分之一還多。他們是一批被征發送到漠北作戰的東洲鐵騎,最高時編制四萬,如今持續下降,只剩一萬了。
近三萬,在東洲服役長達八年的番人騎兵陸續回到東洲,重新回到他們的部落里,他們帶回來的軍事經驗,武器裝備,都讓他們成為毫無爭議的勇士。他們成為村落保長的有力競爭者。
只是這些勇士,打仗經驗豐富,可是除了打仗,沒有其他手藝。其中很多學會漢語,沒有溝通障礙的勇士,都被李靖吸納進入王府武直中,這讓他親自掌握的嫡系武裝規模,擴大到了一萬,再多就養不起了。
一萬嫡系精銳,裝備精良,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