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回漢海大道東部,漢國皇帝也沒能奪取漢海大道西部。
大戰過后,雙方息兵,既沒有議和,也沒有繼續開戰,很默契的保持了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和平。
仗打的莫名其妙,但氣勢造的很大。打仗的時間只有幾天,但之后漢海皇帝在瑪雅地區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武裝行軍,帶著大軍不走海路,而是沿著陸路,從瑪雅城出發,往北途徑這兩年剛剛吞并的托爾特克地區,最后沿著漢海平原(墨西哥灣濱海平原)回到了都護城。
回到都護城之后,李靖大擺慶功宴,最后才秘密接見了晏青,提出了他的下一步打算。
“不妥!”
面對李靖打算盡快進行一場北伐行動的打算,晏青態度堅定的表達了反對意見。
“如何?”
李靖疑惑。
他新君登基,正是該大殺四方,鞏固皇權的時候,此時征伐四夷,具有極大政治價值,晏青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
晏青當然知道這些道理,他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愣頭青。他少年得志,十八歲就進入大宋官場,靠著晏氏家族的勢力,他步步青云,不到五年就做到了禮部尚書的位置,但他的個人能力也是很強的,不完全靠家族勢力。否則他不會被派到東洲來作為大宋跟漢國的紐帶。
“陛下之患,不在四夷,而在肘腋!”
晏青堅定的說道。
李靖長嘆一聲,他當然知道他最大的軟肋在內部。豪族太強,這不是一兩年的事情,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早在他來東洲之前,東洲地區就出現了豪族。之后他跟豪族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因此一直都無法打擊豪族。最后他任命折彥文主持編戶齊民的時候,豪族勢力發展到了巔峰。他之所以要請晏青當宰相,除了跟宋國搞好關系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晏青在東洲沒有根基。
“你有什么主意?”
李靖問道。
晏青的背景他很清楚,這是他舅舅晏湲推薦的,他母親也親自寫信,舉薦他當宰相。絕不僅僅因為他是自己的遠房表親,因為在晏氏家族中,比晏青血緣更親近的多的是。晏青甚至都不是晏殊的后人,在晏殊父輩的時候,他們才是一家,早就出了五服。而晏家親表兄多的是。
之所以推薦晏青,是因為晏青雖然是科舉出身,但卻是揚州府學才子,學的是民業科,在地方任職期間,多有建樹,是晏湲最看重的后輩。
晏青道“開科舉,興工商!”
李靖道“我以為你會支持我辦府學呢?”
府學已經建了一所,但水平十分低劣。東洲根本請不來大儒,雖然在都護城建了府學,可東洲地區最高教育水平的代表,依然是各地豪族的家塾。府學培養出來的學子,雖然容易做官,但執政能力很差。開科舉,倒是能將大量豪族的優秀子弟,吸收進入自己的朝廷。
尤其是東海岸豪族,大都是大宋朝堂斗爭失敗后的貶官家族,要說東洲學問最高的,往往就是這些貶官。他們的子弟之前進入漢海都護府的通道很不暢通,而且對出仕漢海都護府也沒多少積極性。因此都是在各自家族中經營,把一個個豪族經營的越來越壯大,不把這些優秀子弟吸納進入中央王朝,只能讓他們為家族服務,將豪族慢慢發展成門閥,于公于私,都不好。
如果能吸引這些人才,也算是大宋朝廷留給他的一筆豐厚遺產,可惜他舅舅晏湲極力支持的開發海外給他留下了龐大的遺產,他親生父親死后卻什么都沒能給他。
每每想到這里,李靖就趕到無比的不公。
“只是開科舉利弊參半。興工商,興許會引起內亂,還望陛下早作準備。”
晏青提醒道。
李靖道“你是說三柱國?”
如今作為跟大漢皇室李靖聯姻的三大豪族,李逵家族、折彥文家族和宋進家族,已經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