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不但沒有影響生產,反而更加的靈活,許多民間商人參與進來,許多中小作坊開辦起來,漢國許多商品的價格大幅度降低,取代了進口。
許多商人,并不是大漢本地人,都是直接從中州移民來的,揚州商人就占了很大比例。
這些商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本,相反,許多商人就是因為破產才移民東洲的。他們帶來的是商業知識、經驗和技能。
其中有個抱著發財夢的年輕商人,帶來了蒸汽驅動的商船模型。晏青給予他資助,很快寬闊的苦水河上就出現了冒著黑煙的蒸汽輪船,大大加快了苦河流域的貿易。
這個發明家之所以來東洲,跟其他大多數商人一樣,是來找機會的。他發明的蒸汽船在燕國沒能獲得專利,因為專利局認為,他沒有什么創新,船和蒸汽機都是舊有的技術,他不過是把蒸汽機安裝在了船上,這算什么發明?
蒸汽機在中州也不實用,效率很差,只有煤礦用來抽水。在人力相對便宜的中州,使用漕船更加合理。但在東洲不是如此,哪怕蒸汽機效率很低,燒煤很多,但也比用人來拉纖更加廉價。
于是苦水中上游一帶的物產,開始大量從南方出口。經濟快速發展,稅收在三年中,增長了近一倍。
可以說,除了搞軍事之外,晏青這個在宋國歷練出來的年輕宰相,方方面面都比折彥文更優秀。
唯一可惜的是,心似乎不在大漢,始終是個宋人。
李靖察覺到晏青有意將大漢引入宋燕爭霸之中,讓他不由得開始思考跟中州的關系。
三年前,他登基是一怒之下做的決定,大多數人都反對,甚至他自己也知道實際不對,但他實在是無法忍受向小弟李炎效忠的結果,李炎登基稱帝,他也登基稱帝。如果他當年沒有登基,如今他依然是燕國的漢海大都護。
由于他稱帝,導致東洲這塊土地,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首先是跟燕國十二都隔著哭山對峙,雙方貿易斷絕,猶如在東亞大陸上宋燕雙方隔江對峙一樣。斷絕跟燕國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貿易,對大漢的經濟影響巨大。
但更大的影響,還是在人口上。以前東洲的主要移民,實際上是來自燕國控制區的夫妻移民,是被淘金熱吸引來的。現在兩國對峙,燕國的百姓無法來到東洲,哪怕是淘金,燕國也嚴加限制。三年來的百萬移民中,九成都來自宋國,讓李靖不由得懷疑,這是不是也是晏青的陰謀之一。一旦這種情況維持個十年,恐怕大漢大多數人口都是宋人。
登基稱帝之后,長期站在帝王的角度思考問題,讓李靖越發的理性。他開始考慮跟燕國和平的問題,現在影響雙方平衡的,還是他的皇帝頭銜,但他又有些逼上梁山。
燕國也不想一直跟大漢對立,畢竟跟東洲的貿易,大漢占了很大一塊。來自瑪雅地區的棉布、大平原的黃金、煙草,都是目前大漢控制下的物產,之前一直是燕國重要進口商品,如今突然斷絕,大量燕國商人損失慘重。
燕國也不試圖徹底控制大漢,甚至都不需要李靖回到漢海都護府的位置上,只要求他取掉帝號,重新向燕國稱臣,燕國表示,愿意冊封他為漢王,統轄哭山以東地區。
去帝號不是不可以,但換不來實際利益,李靖就無法接受。至少僅僅是商業利益,不足以讓他放棄帝號。他好容易稱帝,稱帝后帶來的政治利益巨大,一旦去帝號,則造成的政治損失同樣巨大。
所以李靖提出,只要大燕愿意將十二都中的第六、第七兩都冊封給他,他就愿意去帝號。他也沒有獅子大開口,只提出要這兩個都,目的只是控制漢海大道。兩個都很有誠意的談判對象最后沒有談成,只能說雙方的底線相差太大。
大燕朝廷想要一個名義上的利益,卻絕對不會為此付出實際的領土,燕王同樣如此。
可是跟宋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