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青的宋人身份,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得到李靖的絕對信任,帝王有猜疑的本能,但他能壓抑本能,前提是目標能給他帶來更大的利益。
晏青要開發南方,李靖不反對,因為開發南方的利益確實遠遠高于北方。可李靖認為,開發漢海南岸地區更有價值,大瀑軍太遠,即便開發起來也有價值,但控制力太弱。只是宰相堅持,他也不認為是什么大問題。
但修建運河,就讓李靖開始懷疑晏青的立場了。
如果李靖控制著東洲東西兩岸,他當然很支持修建一條溝通兩岸的運河,但問題是,西岸十二都被燕國牢牢控制,這里有一千多萬人口,有燕國建立的高效官府,修建一條運河,確實能讓漢國和燕國聯系更加緊密,但危險也隨之而來。
漢海大道這種陸路通道,都讓李靖和十二都進行過激烈爭奪,最終李靖控制東端,十二都控制西端。由于兩國目前的敵對狀態,雖然沒有繼續大戰,但雙方都在邊境陳兵,只是誰都無法翻越西岸的連綿山脈,保持著無可奈何的和平,一旦打通運河,爭奪勢必更加慘烈,而且誰都沒有后路。
這相當于是將大漢跟大燕朝全面開戰方向進行引導!
李靖可以不在乎晏青這個宋人在漢國為大宋謀求一定的利益,就好像秦國派張儀到魏國做丞相那樣,但李靖無法接受晏青試圖用陰謀來左右大漢的命運。
所以他堅決拒絕了修建運河的提議,理由是成本太高。
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將晏青免職,盡管他徹底不信任這個人了,但這個人還能給他帶來好處。就算沒有每年數十萬移民,他都不會免除晏青,因為除了移民,晏青還帶來了更大的資源,來自中州的智力資源。
晏青的科舉,吸引來了大量中州世子。不僅僅有宋國大量失意書生,連燕國的府學才子都被吸引到了漢國做官。三年時間,晏青招募了一萬多這樣的優秀人才。
如果不是晏青,換一個人未必能做到。至少李靖很確信,他自己來做,可能就做不到。哪怕他背景比晏青更深,但在中州的人脈,真的未必有晏青深厚。
晏青吸引來的大量士子,來自宋國的讀書人自不用說,各個階層都有,但燕國的府學才子,則主要來自揚州。揚州這座城市,如今日益沒落。大戰中長期被圍困,大大影響了這里的經濟。大戰之后,宋燕兩國隔長江撐起對峙,南北貿易中斷,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如今只能靠走私維持貿易,導致揚州這座溝通南北的商業城市失去了地利,沿著長江的優勢,卻完全無法跟上海、通州等城市相比,于是當年力壓上海的揚州,如今一再沉淪,人口下降了一大半,已經不再是一個能影響全國的中心城市了。
揚州自身的萎縮,導致揚州府學的學子很難在這里找到前途,只能大量前往其他地方。其中一部分就被晏青吸引到了東洲,給予他們直接做官的機會。當然,揚州府學子弟也可以去燕國做官,可他們必須經歷十年軍旅生涯,這勸退了大部分府學子弟。另外,晏氏家族在揚州的影響力巨大,親朋故舊無數,揚州豪族,跟晏氏家族或多或少都有聯系,因此晏青這個晏氏子弟背景,讓他可以吸引到很多揚州人。
當然,李靖在揚州的影響力也很大,他母親可是揚州夫人。他的號召力,加上晏氏的號召力,才能讓他吸引到大量揚州子弟投奔。換另一個宰相,就做不到這一點。
從中州吸引來的上萬優秀讀書人,大大提高了大漢朝廷的水平。雖然還是比不上宋國和燕國,可比世界上其他國家,已經遠遠超越。
晏青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也讓李靖十分滿意。尤其是經濟上的,他選擇的北方防御,南方開拓,將國家資源投入到了消耗最少,產出最大的方向。用同樣的思路,晏青將大漢民間的經濟潛力開發的淋漓盡致。
他將大量曾經折彥文主持興建的管辦產業變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