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毛皮的歐洲人大量毛皮。
女真人不由擔憂,一旦大燕國解決了東部蒙古人之后,會從森林道向西南發展。
但這一點,是綦業從沒想過的,森林道,靠著耐寒的土豆支撐,可以保持小規模的商業貿易,但大軍出擊十分困難。他從沒想過從這條路向西發展,事實上向北都只是為了解決南下的后顧之憂,中原王朝實際上沒幾個是真心關心西域的,漢武帝經略西域不過是為了斷匈奴人的臂膀,唐朝是為了防備突厥。放著中原的大河平原,那個君主瘋了才會去奪取西域的綠洲。
有女真人、契丹人支持,蒙古人就很難消滅,因為只要手里有刀,這個部族就能生存,強弓、彎刀就是他們的生產工具。
明白無法通過武力消滅蒙古人之后,綦業選擇了懷柔。通過克烈人,告訴蒙古部愿意歸還他們的不兒罕山城。這座城市,是蒙古人當年可以每年去西方發財時候,擄掠了大量歐洲工匠打造的一座特殊風情的城市,里面有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筑,有哥特式的堡壘,也有中原式的庭院。只是蒙古人無法守城,不是他們守不住,而是守城的情況下,對他們的生存非常不利。當年被數十萬燕軍包圍在不兒罕山城,蒙古人的死亡率比野戰中還高,因為他們的牛羊牲口無法在城里長時間活著,漢人能守城是因為漢人有便于保存的糧食,所以第二年,蒙古人就放棄了不兒罕山城,將牛羊趕到了茫茫草原上,展開了游擊和野戰。
雖然無法堅守,但蒙古人也舍不得放棄這座圣城。面對可以長期圍城的漢人他們無法堅守,但面對塔塔爾、林木部這樣的部族,這座城市完全可以保護他們。尤其是他們的汗帳,如果扎在城里的話,是不可能被突襲的。最重要的是,不兒罕山城能幫他們抵御最殘酷的敵人,草原上的寒風和大雪。以前每年冬季來臨之前,蒙古貴族和戰士可以進城修養,牧民和牛羊可以在山城外的山谷里避風和窩冬,如今散落在草原上,一場雪災就能讓一些小部族消失。
歸還不兒罕山城的條件是,蒙古人必須向大燕稱臣納貢,要求每年進貢一百張山羊皮,三十匹駿馬,十頭駱駝,顯然這是象征性的。至于其他允許燕國商人進入不兒罕山城貿易,停止劫掠狐狼道等條件,這些是之前蒙古人就歡迎的。
停戰之后,商貿恢復。
但綦業并沒有對草原放松警惕,他開始往草原上送人。漠北太大了,大到上百萬牛羊馬匹散落開來,甚至很難找到的程度。沒有人,是不可能占據這里的土地的。
換做以前,綦業對這里的土地不會有任何興趣,不管怎么開發,這里的土地都不可能比中原的土地有價值,甚至都比不上遼東,遼東尚且沒有開發完全呢,誰會考慮漠北的土地。
可現在他卻決定往這里移民,目的跟秦始皇、漢武帝一樣,就是為了實邊。還是老智慧有用,只有人在,地方才能安穩。
像秦始皇那樣大規模遷移平民很難,移民的主要對象,還是囚犯。相比南方的宋朝,北方的燕國流放犯人規模一直都比較小,超過萬人的年份屈指可數。宋朝的流放人口,每年高達三十萬,低于十萬的年份屈指可數。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并非宋朝的管理就真的那么糟糕,也不是宋人就那么愛犯罪,主要是宋朝以農業為主,八成以上人口生活在農村,人多地少的情況嚴重,農民起義平均每年兩次。而這種叛亂,是最大的流放人口來源。
燕國的社會模式一直不太一樣,農村人口基本上就是一半多。但燕國土地面積廣大,黃河以北常年戰亂之后,人口凋敝,還奪取了遼東、漠南這些更為地廣人稀的地區。因此有的是可開發土地,農民得到土地相對容易,土地平均價格連南宋的一半都不到。
最關鍵的是,大燕國一直沒有采取措施打擊土豪,鄉村地產主要控制在土豪家族手中。土地集中的情況,比宋朝尤甚。小土豪幾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