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而不是宋國。
只是在改革上,綦業越來越慎重。他越來越認識到當年老燕王克制的原因,如果他沒有貿然南下滅宋,如今燕國的局面會比現在好很多。財政一定是盈余的,老百姓也沒有那么困苦。
他不敢肯定,一旦開放海外基地,是不是會拉攏到夷人勢力,是不是會損耗本國利益。
結束了漫長的戰爭后,綦業的政策一項比一項保守。財政上盡可能緊縮,降低了官員俸祿,縮減了軍事開支,將軍隊規模壓縮在了三十萬。其中十萬都用來在長江對峙,十萬駐防關隘,十萬防御邊疆。停建了大量豐亨豫大的工程,黃河治理的資金無法壓縮,但是新的運河停建了,各地官署修繕的資金也縮減了。新開征了不少稅收,在獅子口向通過馬六甲海峽的各國商船征稅,在長江上向進出船只征稅,在澎湖向往來商船征稅。還加征十二都等海外領地的商稅。
綦業的目標是,利用剩余的四年任期,將積欠的債務還清,他不想給繼任者留下虧空,以免史書上將后來的問題記在他的賬上。收縮帶來的經濟萎縮,各種生產都比較疲弱,民生更加艱苦。燕國開始經歷長久的緊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