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進口需求旺盛。大到鐵鍋,小到針線,都從宋國進口。本地人就是耕種為主,兼營副業,就能生活的不錯。每家每戶,不但可以無節制的生育,而且官府還有余力興建大量的學校,這里的讀書風氣甚至比宋國國內還濃厚,被宋朝朝堂時常拿來跟燕國對比,認為他們這才是耕讀傳家。燕國那種強制學習數學、幾何,完全是有辱斯文。
有大南洲這樣一座基地支撐,宋國開發周邊地區十分輕松,幾乎沒有可以費力,就收獲了不少肥沃的殖民地。主要都是長期前往大南洲貿易的商船,在航道上自行開發的。從泉州出發,前往大南洲的航道,必經南洋,因此一些宋商建立了一連串補給基地,南洋地區的大量熱帶島嶼,都被宋國控制。東爪哇等地的封建主,向宋國納貢,借宋人的力量,從三佛齊脫離出來。
吞并大量南洋島嶼后,宋國擁有了一項讓人眼紅的商品,對歐洲人來說,十分昂貴的香料。
歐洲人因香料而來,跟宋人關系日益緊密,宋國朝廷也有意識的拉攏歐洲人,向他們開放港口,甚至優惠歡迎他們貿易,這是宋人長期的政策,倒也不算改革。
宋人跟歐洲人的關系,讓燕國的形勢越發被動。
以前是燕國調動全世界的力量壓制宋國,如今反了過來,反倒是宋國跟世界其他國家合作,對抗大燕。這些合作,雖然在中原一統問題上,可能幫助不大,但在海外擴張上,作用明顯。
宋人輕易開發南洋島嶼的動力,就來源于歐洲對于香料的需求。歐洲的一些特別需求,對東亞人來說難以想象。比如毛皮,歐洲貴婦的狂熱,讓她們愿意用一個普通工人六千年的公子去購買一件奢華的動物裘皮。小小的花椒,在歐洲可以跟黃金等價。
中國人將毛皮最多視作昂貴的服飾,可歐洲人將其當做時尚,毛皮一旦漲價,中國人更愿意選擇替代品,歐洲人卻更加狂熱,認為那是身份的象征,這樣的場景,亦如后世日本和中國人對歐洲奢侈品的推崇一樣,建立在非理性的文化消費上。
由于歐洲人有剛性需求,宋人就有動力持續在酷熱的南洋島嶼開發,朝廷流放死囚,商人開辦種植園,每年帶來數百萬兩白銀的收入。
海外開發,讓宋人在大多數領域中,跟燕國的差距都在拉大,比如紡織工業,皮革工業,冶金工業,可唯獨在造船產業上,雙方并駕齊驅。宋人的造船技術和規模,都不輸給燕國。應用于軍事上,兩國水師不管是裝備水平還是戰斗力都旗鼓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
一旦開戰,綦業確信在陸地上燕國還是能占據優勢,但在大海上,很難占便宜。幾年前的戰爭就是例子,兩國水師展開了世界范圍內的鏖戰,損失相當,而且都很慘重。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下一場戰爭,綦業一定不會選擇在海上開打。因為最好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最大的可能是慘敗,因為宋人能得到歐洲人,南印度人的支持,有能力威脅大燕的海外基地。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綦業很清楚。那就是宋人更開放,宋人的港口愿意向夷人開放,而燕國的基地,排擠夷人。這樣的政策,是李慢侯時代定下的,施行了一個甲子。老燕王這么做的道理,綦業也非常清楚,那就是獨占海貿之利,結果是催生了一群富裕的燕國海商。
綦業并不仇富,他家就是最大的名門望族之一。戰爭中,富人的財富更容易為國所用。幾年戰爭,讓燕國積欠了十億貫債務,債主都是富人。
最主要的是,來自海上的財富,不但催生了一個富裕的航海集團,朝廷也大受其利,沒有海外的財富,燕國當年是不可能打造出全民教育的。
因為獨占,就將大量海上勢力逼到了宋國那一邊。要改變也很容易,那就是開放,讓這些海外勢力可以利用燕國的海外基地貿易,那樣很容易拉攏他們,畢竟如今占據著最好的海外基地的,依然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