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中的武器革新并不多,燧發槍相對于火繩槍并不是革命性的,當然殺傷力和便利性大大提高,但依然是前膛槍時代,但線膛槍技術早就出現,只是制作難度大,生產數量稀少而已。但在戰爭后期,超級有錢的大燕帝國和陸軍極少,人又怕死的南洲宋國都給自己的精銳部隊裝備了精良的線膛步槍。
大炮的技術也沒有多少改進,甚至還是以青銅大炮為主,英國人和法國人采用鐵炮,主要不是鐵炮性能更好,而是因為便宜,恰恰相反,因為銅的延展性和散熱性更好,有錢的大燕帝國和東洲漢國依然使用青銅炮,這讓他們的大炮可以進行更多輪次的發射。
真正具有技術性革新的武器,主要是軍艦。戰前,主流技術是蒸汽風帆艦隊,造船材料以木材為主,只是開始大量使用鋼材。雙方都是鋼肋木殼這樣的解構,鋼制的龍骨和肋條,提高了強度,木殼提高了任性。外面則加裝符合裝甲,抵抗實心炮彈和開花彈效果極好,因此這場戰爭,海戰傷亡率很小,因為雙方都很難擊沉對方的裝甲戰艦。
但戰爭讓雙方都大規模建造戰船,導致木材供應緊張。倒不是說森林不夠砍了,而是能用于造船的,陰干的儲備木料供應不上。濕木頭不可能用來造船,別說達不到軍用水平,民用水平都達不到,除非誰想讓船體漏水,開出港口就沉默。
工程技術人員想盡了辦法,最后開始用鋼材造船。用鋼直接造船,早就出現了原型。但技術一直不夠成熟,普通老百姓想當然認為鋼不可能浮在水上,但精通浮力原理的技術人員當然不會這么傻,造船工程師自然知道鋼殼船可以浮在水上,同等強度的鋼材,實際上可能比木材更輕。主要是鋼材的加工技術,很難保證船體密封性。
戰爭后期,受限于原料供應,各國紛紛大膽研發鋼制船體技術。紛紛解決了密封問題,采用雙層船殼、焊接密封等形式,都解決了這一技術問題。
戰后這些技術開始被用于民用領域,鋼材用于造船,解決了困擾數百年的木材陰干的問題。船變成了純粹的工業品,開始可以批量制造。而且鋼材的受力能力,讓船體可以造的比木船更大,更堅固耐用。
戰前萬噸以上的輪船極少,只有一些奢侈消費的豪華游輪才能建造到萬噸水平。戰后萬噸輪開始普及,大型造船廠甚至開始批量工業化制造,在船廠分段鑄造、鍛造,然后在船臺上組裝加工。
新的造船技術,依然是由大燕帝國和宋國引領,大燕帝國是本國市場夠大,工業門類齊全,總能用最低的成本快速生產工業品。宋國則始終對于造船工業,海軍力量擁有密信般的追求。因此看到大燕帝國在推廣新技術,他們立刻跟進,給造船業大量補貼,給航運公司大量補貼,力圖繼續在印度洋占據優勢。
但也給了英國這個以前擁有不弱海軍力量,但跟宋燕相比只是二流的國家一個機會,一個超越的機會。
英國人的鋼業工業在歐洲數一數二,并不弱于擁有萊茵河魯爾地區的白女真。
而且英國得到了一塊潛力無限的殖民地,大英帝國集中力量開發剛果河流域的時候,這里的開發進程,比歷史上要快的多。
道德底線并不高的白人文明,在這里釋放了殘忍和罪惡。英國殖民者涌入剛果河流域,用線膛槍、武裝商船征服了沿河一處處黑人村落和部落。建立起了廣袤的殖民地,他們強制黑人勞動。在這里種植歐洲無法生產的熱帶作物,引入橡膠和甘蔗種植園,用皮鞭讓黑人勞作。
黑人的血淚很快變成了英國源源不斷的財富,他們生產的蔗糖、橡膠價格低廉,向世界其他地方大力傾銷。
剛果河流域的黑人,還解決了英國人力不足的缺陷。他們在這里訓練黑人軍隊,猶如他們歷史上使用印度人力一樣。用黑人部隊,征服更多的黑人地區,建立更廣袤的殖民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