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還深入了非洲南部內陸,以前控制這里的主要是大宋和大燕,但兩國的擴張都局限在沿海基地上。深入內陸并不容易,因為燕國從東部深入,被沿海山脈阻擋。宋人在奧蘭治河口建立基地,但這條河無法通航,河流呈現階梯狀,有許多瀑布阻隔。
英國人成功深入內陸,因為他們發現,這里的游牧部族,在草原上放養生產優質羊絨的山羊,種羊是很早之前燕國商人從波斯帶去的,也跟這里的牧民收購。但羊毛、羊絨這些產業,在大燕帝國只是小產業,可在英國卻是支柱產業。英國呢絨商人有比燕國商人更強的動機,不斷深入內陸,建立了一條條商棧。結果讓他們發現了南非的金礦和鉆石。
消息不脛而走,世界各地大量窮人來這里淘金。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窮人自然也最多。因此一統中國的燕國百姓來的最多,他們懷揣著一夜暴富的夢想來淘金,大批人衣錦還鄉,吸引來了更多的人。
英國人也在往這里輸送人口,試圖奪取這里。但連流放囚犯都用上了,英國人口在南非的數量依然遠遠比不上中國人。英國還試圖派出軍隊搶占這里,可大燕帝國也隨即派兵,雙方對峙起來,兩大帝國都不想開戰。英國是知道打不過大燕帝國,燕國是覺得為了金子劃不來跟大英帝國開戰。
結果長達十幾年中,南非一直是無主之地,無法無天。統治這里的,是中國的青幫,英國的開拓黨。
兩國間的戰爭沒有爆發卻沒有停止,雙方正規軍都沒參戰,可是中國的幫會勢力和英國“紳士”組建的黨派之間經常械斗,兩國政府則在背后支持。雖然是幫會械斗,可代表是兩國政權。雙方都搶占了大量礦區,而且都勘探出了海量的黃金儲備。
對金礦的開發,雙方也都進展很快。兩國其實都在周邊有開發金礦的經驗,英國人在剛果河流域擴張中,也發現了一些金礦和鉆石礦,英國一些資本家大發橫財。而燕國商人更早就控制北方的津巴布韋,也是因為被津巴布韋的金礦吸引了所有注意力,沒想到南方竟然會有更大規模的金礦。兩國在非洲經營金礦生意的商人集團,紛紛入駐南非。引入大型設備,進行工業化開采。
黃金開采出來,還要運輸出去。作為金子,哪怕用人來運輸都是劃算的。但如果誰的道路更好,當然更便于開發。
英國人搶先行動,他們那些無比“正義”的議員,在議會慷慨陳詞,大談在南非問題上英國遭受的不公待遇。他們認為中國人壟斷全世界黃金的行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不義之舉。英國要爭取太陽下的公平。于是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決定撥款修建一條動西非海岸通往南非金山的鐵路。試圖用一條鐵路,完成對南非內陸的實際控制。
英國人的動作,讓燕國也行動起來,也決定修建一條通往礦區的鐵路。雖然在線路上,雙方距離差距不大,奧蘭治河谷雖然地形復雜,但終歸是一條河谷可以利用。燕國選擇的線路則必須直接翻越險峻的高山和分水嶺,從南部的南角港口(開普敦)往北進入礦區(比利陀利亞)。
但在鐵路修建過程中,英國人卻落后了一步。因為英國人采用奴隸勞動,從剛果河地區抓來了許多黑人奴隸,在本地也強征了一些牧民。但中國商人直接雇傭中國人,一些為了夢想來到這里發財,但失敗的淘金工被高薪吸引,打算修幾年鐵路,回家過好日子。中國工人更勤奮,哪怕平均生活更好,也改變不了這些特質。而黑人紀律性太差,動輒還會逃跑。大大影響了英國人的工程進度。
就在兩國在南非爭奪吸引全世界焦點的時候,一些新的力量格局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歐洲的白女真爆發了強大的發展潛力。他們本就是歐洲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兩次世界大戰,讓法國人口開始畏縮不前,在五千萬級別上緩慢增長。而白女真人口戰后就超過了法國,吞并了東歐后,就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