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下,各國反而加快了殖民掠奪和瓜分的步伐。
大燕帝國和大英帝國對南非的爭奪進入白熱化,兩國都先后完成了通向金礦區的鐵路,但依然無法奪取這里。兩強相爭之下,誰都不能容許對方實際占領這里。一方面是鼓勵本國勢力控制金礦,一方面沿著鐵路拉攏當地黑人部落。支持友好的黑人部落擴張,打起了代理人戰爭。
代理人戰爭一旦出現勝負,很快引發背后的主人直接赤膊上陣。
英法在北非的爭奪也很激烈。英國完成了剛果河流域的擴張之后,跟北方南下的法國人迎頭相撞。法國人越過北非沙漠,英國人跨過剛果河分水嶺,都進入了尼羅河上游盆地,為了爭奪這塊盆地,兩國之間爆發了小規模沖突,幸好都無法向這里投入太多兵力,沒有太大的傷亡,可兩國爭執不下,都認為自己率先發現了這里,擁有領土權力。
非洲這塊最后的無主之地,被列強瓜分殆盡。北方是法國殖民地,西方尼日爾河流域是東洲漢國領土,剛果河流域則是英國殖民地。尼羅河中下游是大食國國土,東部地區主要是大燕帝國基地。
造船業革命后的白女真也占領了幾塊很小的沿海土地,主要在西非地區,在法國和加納之間的沿海搶占了一些沿海平原,但被山脈阻隔無法深入內陸。在剛果河和尼日爾河之間,也建立了幾塊殖民地,顯然都是列強看不上的地方,同樣沒有辦法深入內陸。
晚到一步的白女真,越來越渴望海外殖民地,尤其是值得開發的殖民地。無主之地已經沒有,他們就將目光盯上了那些文明國家定義的有主土地,他們是挑戰者,對舊秩序充滿了蔑視,因為不打破舊秩序就無法獲得空間。
白女真在陸地上,看上了女真帝國的領土。女真帝國沒能像西遼政權那樣浴火重生,因為他們的包袱太重,農奴制深深打擊了這個國家。農奴制改革被迫進行后,數百萬剝削階級的女真人一貧如洗,而廣大的解放后的斯拉夫農奴,對女真人很不友好。女真帝國的皇帝在一些友邦幫助下沒有被推翻,可是新國家里,女真族背景的皇族很難得到斯拉夫民族的認同和支持。
官僚是一個個斯拉夫城市階層出身,農奴制改革前,他們就是通過各種方式,主要是參軍得到自由身份的斯拉夫人精英。他們無法在女真貴族統治的農奴制鄉村社會立足,大多數都從事城市工商業。農奴制改革后,家庭出身不再是入仕的門檻,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斯拉夫中產階級,通過科舉考試這樣的方式,大量進入官府機構,成為新一代官僚集團。他們有活力,但他們對統治者并不支持,女真帝國于是陷入長期的官僚與皇權的斗爭中。
少量女真權貴依然是社會頂層,他們擁有繼承下來的廣袤的莊園,但大量中小女真家族破產。農奴制改革后,他們失去了剝削農奴的特權,手里的中小莊園破產,被斯拉夫農場主兼并。以前提籠遛鳥的女真老爺們,既不想從事工商業,更不想去做苦工,于是生活過的極為艱難,混跡在各種文化產業中,成為以前他們既養活又歧視的下九流階層。
農奴制后的女真帝國依然有所發展,至少一個斯拉夫化的官僚階層,保持了這個國家的存在,龐大的國土和資源,肯定會發展的。但發展速度很慢,主要以農業為主。是歐洲重要的農產品供應地,可其他各種產業嚴重落后。新時代,連過去能夠自給自足的軍事工業,都開始破產,轉而進口外國武器。
這樣的國家,白女真吞并的話,當然不存在軍事問題,主要還是政治和外交制約。在歐洲這片土地上,白女真無法自行其是。沒有一個國家希望看到另一個國家一家獨大的情形,吞并了諾夫哥羅德公國的白女真王國,已經成為一個帝國,已經成為歐洲國家嚴重的威脅,周邊國家大多對白女真很不友好,一個隱形的反白女真聯盟是事實上存在的。過去的盟友大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