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影響力,就不可能不向南方平原擴張,依靠森林里的小型據點,永遠不可能發展起來。南下必然會跟擴張到這一帶的白女真沖突,因此法國人篤定,大燕帝國跟白女真的戰爭隨時可能爆發。
于是游說跟東歐八竿子打不著的東洲漢國未果之后,法國開始游說大燕帝國,試圖支持大燕帝國向歐洲擴張,打壓白女真的勢頭。
法國人之所以積極游說大燕帝國參戰,是拿歐洲人那套邏輯在思考問題。白女真是法國跟大燕帝國共同的鄰國,那么兩國天然應該是盟友。就好像之前法國跟東歐的女真帝國夾擊白女真一樣,現在白女真擴張到了跟大燕帝國接壤之后,法國自然也就能跟大燕帝國聯手夾擊白女真。
可結果大燕帝國認為法國人很莫名其妙,不知道法國人為什么會以為大燕帝國對東歐有野心,法國人慷慨的表示,愿意支持大燕帝國奪取諾夫哥羅德公國,還做出各種限制,比如不允許諾夫哥羅德公國并入大燕帝國,好像大燕帝國對這里垂涎三尺一樣,難道這個公國有黃金嗎?
經歷兩次世界級大戰,大燕帝國這些年來興起了保守主義,統治集團時常高唱和平曲調,哲學界推崇小國寡民,雞鳴犬吠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黃老之術,多次跟英國在南非的沖突中,都表現的十分克制和忍讓。因此大燕帝國對法國表示會中立。
英國也是戰爭雙方爭取的對象,法國也有信心拉攏到英國,因為白女真已經膨脹的過于強大。不但人口高達八千多萬,比蹣跚增加到六千萬的法國多了兩千萬人,而且人口結構比較年輕,不想多次戰爭失血過多的法國那么老齡化,因此雖然人口只比法國多兩千萬,兩國賬面上的適齡兵源,白女真卻足足是法國的兩倍。這也是開戰后,法國動員遲緩的原因,他們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希望渺茫。這個八千萬人口白女真帝國這些年還建立海軍,進行海外擴張,讓英國很擔憂。
所以開戰之初,英國就強烈譴責白女真的行為,認為白女真是悍然入侵了女真帝國。媒體上一片對白女真野蠻的譴責之聲。但讓大英帝國參戰,他們也沒什么積極性。英國人在被法國趕出歐洲大陸之后,就對大陸充滿抵制,從此只在海上作戰,不肯投入陸軍爭霸大陸。
法國拉攏英國,希望英國封鎖波羅的海和北海,讓白女真商船無法出港。同時能向法國金融支持,倫敦的金融業這些年首屈一指,取代了白女真帝國治下的布魯日等北海沿岸城市,在非洲黃金支持下,成為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為歐洲各國發行債券服務。
就在法國人消極備戰,試圖借助外部力量之際,白女真帝國在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經過弗拉基米爾和喀山兩場大型會戰,白女真高效機動的作戰方式,讓女真軍隊猝不及防,尤其是喀山會戰,三十多萬人被包圍,在白女真重炮的密集轟炸下崩潰,選擇了投降。女真帝國主力軍隊至此消耗殆盡,白女真大軍從喀山度過伏爾加河,跟女真帝國首都烏拉爾會寧府之間一馬平川。
南方的西遼大軍北上,被白女真在喀山以南野戰擊潰,沿河漂流而下的西遼戰士尸體,持續流了一個月。
決定性的喀山會戰中,白女真出動三十五萬兵力,主要為步兵,但因為平原地形,罕見了有十萬騎兵參戰。而女真帝國和西遼帝國聯軍,則高達五十多萬,兵力占優的情況下反而大敗虧輸。
但之后雙方并沒有繼續大戰,而是進行了秘密談判,白女真盡管大勝,可是已經失去繼續東進的力量,廣袤的東歐平原,光是行軍就是一項艱苦的任務,白女真不可能為自己的幾十萬大軍輸送足以進行現代化戰爭的物資,一場喀山大會戰,打到最后,白女真士兵平均子彈已經不足三發,危險至極。
女真帝國其實多堅持一段時間,很可能就能拖死白女真,但他們內部發生了政變,內亂始終困擾這個小族臨大國的政權,女真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