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崩潰,讓各大中立國政府緊張不安,因為歐洲國家欠了大家太多錢了,他們都垮臺了,債主也得跳黃浦江。
雖然戰勝國開支的一百五十億金幣軍費,主要是壓榨本國民眾得到的,戰爭期間,英法都大肆發行內債,最后實在借不到內債后,開始印刷紙幣,并且停止對付黃金,等于直接搶錢了。
通過這種方式,兩國才擠出了一百多億金幣的軍費,真正的外債當然也不少,他們從國外進口的軍事物資,全都是借外債采購的。英國借了十五億英鎊,法國借了二十億金幣的外債,而白女真帝國則借了十八億金幣,神圣羅馬帝國借了八億。
其中大燕帝國的投資者持有的外債,超過了三十億小平金,其中戰敗國白女真人的爛賬就有十五億,神圣羅馬帝國也借了五億,這筆爛賬很難收回來。
東洲漢國持有的外債同樣數量巨大,如果政府不幫助本國債主討債,太多人要跳河的。
南洲宋國也有大量債務。
三國聯合邀請跟外債相關的中立國開會,決定成立債主理事會,處理債務問題。
債權國和債務國迅速形成了兩個對立陣營,燕宋漢三國是債權國的代表,一些小國,比如西遼、瑞典,也都持有一定數量的英法債券,連高麗和倭國都微量持有,他們的金融商人都在向本國政府求助,如果英法不履行償還義務,他們手里的債券就成為廢紙,雖然這些國家商人擁有的債券數額不大,但對他們個人來說,許多人都要破產。
面對國際債權人,英法兩國倒也不說不還錢,不然國家信用就要破產,他們的債券,主要持有者還是他們本國的愛國者,要破產,先是他們本國的資本勢力先破產。但兩國一口咬定,償債要跟賠款掛鉤,積欠的外債相對于賠款只是一小部分。
因為英法的態度,讓他們的債券在市場上還能夠流通,只是價格已經十分低賤,幾乎都下降到了票面的十分之一左右。白女真、神圣羅馬帝國的債券,基本退出了交易市場,只能在私下投機,價格更是個位數。
作為兩個戰敗國,白女真臨時政府態度倒是很好,他們不是不還,是真的還不起。法國人已經在直接掠奪魯爾區的資源,用來扣除債務了,白女真臨時政府說,你們也這樣吧,白女真的黃金早就花完了,你們要債務,那只能用實物,讓我們的工業品出口抵償吧。
神圣羅馬帝國則已經找不到一個負責人的政府了,因為戰敗后不久就發生了連鎖反應,匈牙利人迅速跟神圣羅馬帝國做出了切割,宣布獨立,他們選出了新的國王,統治者匈牙利平原和特蘭西瓦尼亞高原。神圣羅馬帝國其他部分,也紛紛脫離帝國政府,波西米亞王國、奧地利大公國、士瓦本公國相繼獨立。士瓦本公國,作為神圣羅馬帝國王室家族領地,被要求承擔責任,但他們以歐洲傳統不同,士瓦本公國只是王室家族領地,連首都都不算,歐洲傳統是沒有首都概念的,中心是王室城堡,不認為他們是神圣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如果要債的話,士瓦本家族的城堡你們查封吧,堅決不肯認賬,也認不起。
歐洲債務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導致全世界一度出現經濟危機狀態,各主要金融市場陷入低迷。
歐洲自己更是陷入深度危機之中,哪怕是戰勝國英法,經濟也瀕臨崩潰。戰爭中興盛的軍事工業面臨轉產困難,戰前就已經過剩的工業產能,此時更加找不到市場,因為老百姓都被本國政府搜刮殆盡,根本沒有什么消費能力。戰爭中印發了大量的紙幣,導致這時候通貨膨脹嚴重。英國人開始施行財政緊縮政策,死撐英鎊金本位,這是英鎊能夠成為歐洲流通貨幣的根本,英鎊信用又是英國金融業的基石。法國干脆將法郎貶值三分之二,變相的讓法國人的資產失去三分之二的估值,相當于直接掠奪了民間財富。
相比英法兩國的經濟危機,戰敗國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