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權,并轟炸摧毀了這里的油田之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繼續作戰意義。
兩國聯軍司令部也認為,繼續在這里爭奪沒有意義。占領瓦拉幾亞平原之后,往北則要攻擊特蘭西瓦尼亞高原,進攻南喀爾巴阡山脈,逐步爭奪費時費力。
他們開始制定北歐登陸作戰,做出了三個計劃,一個是強行從德意志本土登陸,這個戰略風險太大。目前德軍主力都在本土,擁有充足的兵力防御狹窄的沿海。必須在足夠寬度的地方形成攻勢,這才能分散德軍兵力。所以他們還計劃在法國強行登陸,不管法國的態度。這也很危險,法國現在保持中立,不意味著他們虛弱到了誰都能踩上一腳,恰恰相反,法國人的中立是武裝中立。他們并不是北歐小國那種必須依附德意志霸權的存在,法國雖然還在跟德意志帝國進行貿易,卻不為德意志帝國生產軍工產品,他們有力量說不。
因為法國人在本土,沿著德法邊境修建一條鋼筋混凝土防御工事,不叫馬奇諾防線,而叫法蘭西長城。
法國之所以中立,確實是因為害怕戰爭,但是害怕戰爭帶來的損傷,卻不是害怕被德意志帝國打敗。他們是一個被戰爭打怕,而不是被敵人打怕了的國家。
因此一旦在法國強行登陸,法國投向德意志帝國一方,風險太大。
法國惹不起,北歐小國還是惹得起的。于是第三個方案,是登陸日德蘭半島,這里是丹麥王國領土,且一馬平川易于展開兵力。并且從這里能快速向漢堡推進。
但德意志帝國搶先動手了,他們出兵攻占了丹麥,迫使丹麥國王投降。
東洲漢國參戰,讓英國一方占據了大量優勢,可優勢卻無用武之地,依然只能跟德意志帝國拼消耗,而消耗對英國來說,也是巨大的壓力,他們的政治制度,未必比德意志帝國更能經得起消耗。英國人急需一個突破口。
德意志帝國攻占中立國丹麥,自然引起了歐洲國家的一致不滿,但法國還是不愿參戰。法國非但不愿參戰,還提出斡旋,希望回復和平,畢竟如今的戰爭給法國造成了很大影響。挪威卻倒向了英國,挪威之前跟丹麥是一個國家,現在則直接獨立出來。可英軍登陸挪威也沒有意義,中間還隔著一個瑞典,瑞典又暗中支持德意志帝國,依然沒有進攻歐洲的通道。南歐的意大利也沒什么參戰動機,意大利是一個天主教國家,還吞并了希臘,跟英國支持的東羅馬有極大仇怨。信仰上跟法國、德意志帝國是一致的,領土上,意大利往北是瑞士的阿爾卑斯山,意大利對這里沒興趣,德意志帝國也從沒提出過對北意大利也要求。意大利之前甚至跟法國一樣,幫德意志帝國轉口戰略物資,他不幫德意志帝國就不錯了。
沒有突破口,雙方依然是拼消耗,空軍從英國出發持續轟炸德意志地區,陸軍在瓦拉幾亞平原跟德軍陸軍消耗。
戰爭消耗到第四年,德意志帝國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石油儲備枯竭,坦克活動頻率下降,燃油主要集中供應空軍保衛德意志的天空。英漢聯軍開始在瓦拉幾亞平原取得戰略優勢,發動了渡河戰役,強渡多瑙河,德軍戰略后退,退守喀爾巴阡山脈。
這時候終于出現了一個轉機,在英國和漢國持續不斷的外交努力下,西遼帝國答應參戰,條件是將瓦拉幾亞平原和多布羅加割讓給西遼。
這兩塊土地目前是東羅馬領土,東羅馬人還在跟英軍一起作戰,英國出賣東羅馬領土實在是有些讓人心寒,可英國還是答應了。
因為西遼參戰的意義重大,倒不是西遼這個人口兩千萬的黑海工業強國有多大戰斗力,但西遼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通過西遼,就可以開辟東歐戰場,解放被德軍占領的基輔羅斯帝國。進一步加大德軍的消耗,同時切斷德意志帝國從這里掠奪糧食、煤鐵資源。
英國人為了安撫東羅馬帝國,當然會有補償。那就是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