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但是收回了當初被德意志軍政府沒收的產業。并在之后,重新投資中歐地區,在碎片化的中歐地區擁有極高的影響力。
英國被迫放棄索取賠償的權力,極高的戰爭債務,讓英國經濟萎靡了許多年,間接造成過度壓制剛果殖民地,導致剛果脫離英國的結果。
法國收回了大量爭議領土,而且參戰很晚,搶割了莊稼。還能以勝利國的姿態,在歐洲大陸施展影響,反倒是很快壓倒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讓英國頗為懊悔過度拆分德意志。但法國人口缺陷日益明顯,工業擴張、殖民地開發都很乏力。很難利用歐陸霸主的身份,在歐洲之外擴大影響。
為了對抗法國,英國和漢國聯合主張,建立一個國際性組織。稱作大西洋聯盟,邀請大西洋周邊國家加入。
東洲漢國一直以來就在努力擴大在歐洲的影響,對這個提議十分支持,但這兩個發起國很快就淪為了配角,因為大燕帝國也成功加入了這個組織,因為大燕帝國也聲稱自己是大西洋沿岸國家,理由十分充足,他們在歐洲的領土正對大西洋,在非洲的領土也挨著大西洋,這個恐怖的國家是一個世界帝國,任何組織他都加入,而且很快就能喧賓奪主。
一個個國際體系,就開始以大燕帝國為核心,逐步形成。
在這個世界中,大燕帝國和東方民族的認知,也是以大燕帝國為中心的,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大燕帝國就是世界的中心。大燕帝國為中心,世界分為東方、西方和南方。歐洲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大燕帝國眼中,歐洲只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南洲宋國是南方世界的核心,東洲漢國則是東方世界的核心。
歐洲連西方世界的核心都算不上,是西方世界的邊緣。西方世界的核心,被看做是黑海和地中海,是大食國世界、歐洲世界和西遼帝國組成的世界。
唯有西方人認識中,感覺世界只有兩個,一個是西方世界,一個是東方世界,西方世界就是歐洲,東方世界則是東亞。
說到底,這是一個東方視角下的世界。
這種認識視角下的深層原因,則是東亞文明強勢輸出的結果。大燕帝國引領工業革命,雖然中國文化沒有侵犯式擴張性,儒家文明下的古代王朝,大多數時候都限制書籍出口。大燕帝國在文化上,卻沒有什么禁令,于是自然而然的持續輸出文化。
大多數中國文化,是夾在科技之中潛移默化出口的,是絕大多數國家主動引入的。在認知層面,大量知識反而是不實用的,是哲學的。一個文明的最深層次的內核,一定是這個文明的哲學,是這個文明看待世界和看待自身的根本角度。中國哲學,長久以來不被歐洲人所承認,李慢侯留學的時代,儒家、道家典籍在西方是被放在文學分類的書架上的,他們根本不承認沒有嚴密邏輯支撐的中國有哲學。
中國有文明,怎么能沒有自己的哲學呢?實際上整個世界的哲學體系中,中國哲學本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國的諸子百家,跟古希臘的邏輯哲學,印度的宗教哲學一樣璀璨,只是沒能一步步走向工業時代,就被西方人強勢話語權給否定了。
而這個時代,中國文明率先走進了工業時代,中國文化的話語權極強。李慢侯曾經引入各國知識,雖然在極大程度上,后來輸出的文化中,帶著古希臘、古印度、波斯、大食,甚至瑪雅等各種高低不同發展層次的文明,帶來的角度十分多樣。但解讀的語境,卻經過中國學者的思維,都轉化為中國式的。
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轉化,中國學者對外界文化的消化吸收,自然是基于中國式思維,站在中國的角度進行理解和認識的,這種理解和認識被其他國家用什么方法和過程吸收消化,都不可能擺脫中國思想影響。
這是解讀世界的話語權,是用漢語語法組織的思維進行人類最深層次思考后形成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