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兩百萬兵力。法軍動員后,也征集了五百萬兵力。
英漢聯軍一方,總兵力高達兩千多萬。而且英軍和漢軍都是高度機械化部隊,平均裝備水平跟德軍主力相當,遠超仆從的意大利軍隊和中歐其他小國部隊。
法軍參戰之后,集結在法國方向的聯軍,一個月后就超過了千萬,說到底,這是一個最合適的進攻方向。
而德意志帝國則快速崩潰,不斷戰敗,不斷后撤,萊茵蘭地區一個月時間就丟失了。瑞士人再次發動起義,宣布脫離德意志帝國。匈牙利人選擇了倒戈,南喀爾巴阡山防線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德軍大幅后撤到了匈牙利平原,直接推翻匈牙利王國政府,扶持傀儡上臺。南歐戰線再次平衡,因為聯軍基本停止從這個方向突破,不想進入歐洲中部山區跟德意志帝國爭奪。從法國和東歐平原進攻,更加有利。
這兩個方向,也都出現了大型戰略勝利,基輔大會戰,殲滅了德意聯軍八十萬兵力,五十萬意大利士兵投降。從基輔往西攻入魯塞尼亞,在這里又殲滅了五十萬德軍,俘虜了三十萬德意志波蘭軍隊。
占領魯塞尼亞后,西北方就是波蘭重要城市盧布林。法國方向,聯軍從萊茵河流域向東推進,整個佛蘭德地區被解放,前鋒推進到了漢諾威附近。這時候德意志帝國發生了政變,所有人都看到大勢已去,不想跟著腓特烈這個瘋子陪葬。他的部下囚禁了他,向聯軍求和。
戰爭迅速結束,這是一場機械化巔峰時代的戰爭,科學技術卻有還沒發展到熱核武器出現的程度。
這場戰爭,對生命的殺傷,實際上沒有上場戰爭多,但對物質的破壞有過之而無不及。無數歷史名城變為瓦礫,無數繁榮的工業區成為廢墟。
德意志帝國投降之后,快速收縮。東部的波蘭被英法主持獨立出去,波蘭人有這樣的訴求。因為腓特烈這個德意志軍事首領的出現,導致從白女真王國開始的,德意志波蘭共同體認同消失,波蘭人明白,他們需要一個自己的國家。
立陶宛也獨立了出去,波蘭人一直是德意志帝國二等公民,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人則是三等公民,不但德意志人歧視他們,連波蘭人都歧視他們,他們更需要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他們建起了波羅的海共和國這個國名。
德意志地區都被拆的七零八落,波西米亞王國獨立,奧地利大公國獨立,士瓦本公國獨立,匈牙利王國更不用說,因為西遼帝國從中協調,加上他們后來的倒戈,匈牙利王國的領土甚至都沒有被分割也沒有進一步拆分,依然控制著匈牙利平原和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地區。跟吞并了瓦拉幾亞平原的西遼成為鄰國。德意志核心地區,萊茵河流域,也分為上萊茵公國和下萊茵公國兩個國家。德意志只殘存了易北河流域,德意志這個名字也消失了,這里被叫做薩克森公國。
意大利帝國也被拆分了,除了意大利本土之外,他們控制的亞得里亞海東岸陸地被分割出來,建立了達爾馬提亞大公國。希臘、阿爾巴尼亞、馬其頓被東羅馬帝國收回。
而東歐的基輔羅斯帝國竟然也被拆分,這主要是西遼帝國的要求,東洲漢國支持,英國也沒有為基輔羅斯帝國堅持,畢竟這個國家,對戰爭的貢獻很難講清楚,為這里得罪黑海強國西遼不值得。
基輔羅斯帝國的領土倒是沒有丟失,已經形成的斯拉夫五大公國,都是斯拉夫人,有人就能占住地方。于是基輔大公國、伏爾加大公國、弗拉基米爾大公國、梁贊大公國和諾夫哥羅德大公國相繼成立。
歐洲開始形成,西歐英法西班牙三大殖民帝國,和中東歐碎片化的格局。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英國殖民地剛果盆地獨立,法國北非殖民地獨立,摩洛哥從西班牙獨立。
戰后,戰勝國這一次展現了極高的風度,東洲漢國高調表示,放棄對戰敗國賠償要求。贏得了眾多歐洲小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