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聞言稍稍舒展了一下腰身,而后笑了笑,道“朕倒要看看這小子究竟能有什么花招!”
翌日。
元日佳節(jié),上至天子,下至朝臣,難得地享受著三日休朝,或外出游玩,或足不出戶閑賦在家,在這三日之期內,似乎朝堂的一切都已與自己無關。
當然,這也僅僅是“似乎”而已。
畢竟對于有些人來說,機遇隨處存在,在仕途的路上更容不得半刻歇息。
而對于長安朝局來說,眼下最重要的便是右神策軍中尉歸屬一事,面對這塊肥肉,朝臣不免揣測紛紛,但在天子沒有明確之前,終究沒個定論。
即便向李忱舉薦了王宗實的仇士良,此時也對這位天子的態(tài)度無從揣度。
但就在大朝會之后的第二日,一股席卷城的傳聞蔓延開來。
傳聞的來源已無從查證,但對于有些人來說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傳聞的內容。
只要傳聞足夠引人矚目,便總會有那么一部分人對此充滿激情。
傳聞的內容很簡單,也很順理成章。
陛下欲讓王宗實繼任右神策軍中尉。
王宗實現(xiàn)為右神策軍副使,距離神策軍中尉不過一步之遙,看似順理成章,但卻依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因為在眾人看來,無論是地位、聲望還是恩寵,馬元贄無疑有著當仁不讓的優(yōu)勢,畢竟其有策立之功,就在前幾日,陛下還將自己最鐘愛的通天犀帶賜予馬元贄。
于情于理,陛下都有足夠的理由讓馬元贄來執(zhí)掌整個禁軍,盛寵之下,換來的也將會是馬元贄的忠貞不二。
一切都看似那么順理成章。
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這樣的傳聞不脛而走,也正因為這樣一個關鍵時刻,才使得這則傳聞更加可信,更加讓人有足夠的想象空間。
傳聞起于朝堂,傳于市井,但最先做出反應的卻是御史臺。
畢竟右神策軍中尉位高而權重,事關社稷,令這些過了許久閑淡日子的御史們不由心血來潮。
一則傳聞,成功地將御史們的視線引到了王宗實的身上。
激動的是御史,不安的卻是王宗實,畢竟傳聞與自己有關,既是被御史抓住了什么小把柄,也可能因此而被無限放大。
其害甚遠。
但王宗實顯然并不如御史臺反應得那么快,直到傍晚時分王宗實才被告知此事的嚴重性。
而告訴他的人,正是已病入膏肓的仇士良。
雖然僅僅是一封密信,但卻讓王宗實不得不慎重面對。
大明宮,麟德殿。
王宗實就跪在殿下,但卻不止他一人。
王宗實認得李湞,但卻不認得李湞身旁的那名青年。
而王宗實眼中的那名“青年”,卻正是嚴恒。
盡管長得老并不是嚴恒的錯,但這卻成功地讓王宗實記住了這名“青年”。
趁著王宗實埋頭叩禮時,李忱狠狠地剜了一眼李湞,因為他知道,一日之間傳遍長安城的這則傳聞,始作俑者正是李湞。
理由很簡單,李忱只對李湞一人透露過此事。
當傳聞有了事實根據(jù),那便不再是傳聞。
尤其對于王宗實和仇士良來說,多少都難逃干系。
李湞明白這個道理,李忱也明白這個道理。
王宗實是來請罪的,盡管罪名連他自己都不清楚,但這是個態(tài)度,尤其在天子面前,態(tài)度很重要。
“王宗實!”李忱隨手抓起案上的一沓奏折,說道“僅這半日的時間,御史臺參你的奏折便已多達十數(shù)份,朕便是有心偏袒于你,你也要干干凈凈才行!”
王宗實聞言苦著臉說道“陛下明鑒,老奴著實不知這傳聞因何而起,御史臺素來瞧著老奴不順眼,如今好不容易有這么個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