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條件不變,鑒于貴國在和談期間做出挑釁之舉,我國要求貴國額外出三十萬石糧草以做賠償。”
“蓋聶之舉乃是民間自發的行為,與我國朝堂無關,何況野王之戰仍在進行,也未見貴國有罷兵休戰之意啊。”
“至少六千匹軍馬,是民間能自發籌措出來的?龍陽君不必虛言蒙騙了。至于和談期間的和平,本就未要求停止已經進行中的戰事,而是不挑起新的爭端以為互信,幾位不會不知吧。”
“若我國拒絕和談呢?”
“那就看看信陵君能帶著多少魏軍回到大梁吧。”
扶蘇語氣平和,似乎只是道出了微不足道的事實,“只不知到那時,殘留的魏軍還守不守得住大梁了。”
魏人心中,由蓋聶帶來的些許好心情迅速如風中殘燭消了個干凈。
魏國人這才發現,這位長公子竟是絲毫沒有將蓋聶的威脅放在心上,而且只用了一晚,甚至半晚時間就看透了魏軍外強中干的事實。
蓋聶的三千子弟為了在數量數十倍于己的韓軍中破開口子,早已損傷殆盡,活下來的也是人人帶傷,蓋聶本人更是深受重創處于昏迷之中。
所謂的威脅,只是魏無忌等人炮制出來的,用以激勵軍心以及恐嚇扶蘇的謠言罷了。
說到底,他們還是認為剛剛經過成人禮的扶蘇,即便有再多的外界的贊譽,也不可能做到“知兵”。
包圍網被破,又有生命威脅,這兩點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至少會造成對方的錯誤判斷,認為相比于魏軍的安危,自己的安全更為風雨飄搖。
扶蘇不可能知道蓋聶受傷,那么他此時的表現,說明他的確是不怕天下第一劍豪的直接威脅,該說他無畏好,還是無知好呢?
無論無知還是無畏,總歸魏國方面想借助蓋聶的驚天表現扳回一城的打算,在扶蘇堅決反對甚至變本加厲的脅迫中,基本宣告破產了。
扶蘇的態度似乎在向世人宣告,他根本沒把那個做出三千破十萬壯舉的天下第一劍放在眼里,也沒把魏國的二十萬將士放在眼里。
然而雖然扶蘇的演技足以為他帶來一座小金人,可魏無忌卻不是那么好騙的。
“既如此,我方要求明日換人。”魏無忌此言一出,扶蘇瞳孔立刻就是一縮,“元澈,你明日不必來了,換蓋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