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在計分的話,這第三回合就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回合。
因此這一次,扶蘇決定不需要中間的捧哏傳話,而是直接與反對派的支柱——昌平君本人正面對話。
“請問昌平君,在你看來,法律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呢?”
除了知道這很大可能會是另一次陷阱外,熊啟無法完全明晰扶蘇意在何處,但包括始皇在內的眾人都在看著他,逼著他不得不答。
所幸為了能夠阻止新法推行,熊啟詳細地讀過商君的著作,對于這個問題,他能夠做出一定的見解,“一法度,削強民,使民利出一孔。”
身為一個楚國人,尤其是楚國最頂級的貴族階級,熊啟的表現足以讓扶蘇拍手稱贊了。
這三點,是商君書通篇都都在強調的,可以說是商君變法的主旨所在了。
一法度的意思是,使用普遍法取代特殊法,用準確的法律條文取代以君王和族長等人的權威,規范所有人辦事的指導都是來自于同樣的法度,而非上位者的臨時起意。
強民,指的是仰仗特權、拒絕守法的貴族階級。而削強民,就是要取締貴族階級在法律面前的特權,做到法律意義上,有限度的人人平等。
而所謂利出一孔,則是商君變法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目的是通過爵位獎懲制度,鼓勵人民將思想和行動都集中在耕戰二事,因為商君認為,只有這兩件事才是國家強盛的關鍵。
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昌平君的確是對商君法度研究頗深。
這倒也正常,想要在昭國阻止扶蘇的新法,還有什么比商君更好的旗幟呢?令人驚嘆,不過也僅止于此了。
如果扶蘇不能及時趕到,或許新法就會如熊啟所愿,被昭人視為圣經的商君法度所阻。
這將會造成十分諷刺的后果為昭國帶來進步的商君法度,將會成為阻礙昭國再次進步的絆腳石。
然而他的對手是扶蘇。
一位楚國的公子再如何在短時間內瘋狂補習,也不會比為了活命而從小就拼命學習昭法,并以法家集大成者為師的大昭長公子對商君法度更為精研。
“昌平君所言自有道理。”扶蘇的笑容中滿含鼓勵,幾乎如同即將給小朋友戴上小紅花的幼兒園阿姨。
可惜這個小朋友并不乖巧,扶蘇也不能給他吃糖。
熊啟自然不會被這么淺顯的挑釁激怒,只淡然看著扶蘇,連眼神的微小變化都沒有。
意猶未盡地撇撇嘴,扶蘇等了片刻之后仍是繼續說了下去,“可惜的是,昌平君只看到了商君所持法度的其中一個作用而已。”
“愿聞公子教誨。”
“不敢,只是多年所學略有領悟,拿出來供大家一哂而已。”不得不說,扶蘇故作謙虛之時的確有些欠抽的樣子。
“昌平君看到的,是法律在調解國、人關系中扮演的角色,這屬于法律的社會作用。社會一詞,是韓師為了方便起見,自行發明的。社為團,會為地。社會的意義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人的關系。”
當然不是,社會這詞是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學者發明的,扶蘇不過只是托老師之名而已,然而如今沒人能夠去找韓非子問了,不是嗎?
“除了調解社會的作用外,法律還有規范的作用。所謂規范,又可分為教育、指引、評價、預期、強制。”
人人屏息凝神,在聽扶蘇的法理學課程,這讓他有一種回到了大學講臺的錯覺,“通過對法條的學習,黔首們可以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是教育與指引作用。
“國家通過嚴格執行法律,使守法之人得賞、違法之輩受罰,這就是強制、預期以及評價。
“因此,法律的作用并不僅僅是懲戒犯錯之人,而是通過適當的懲戒,讓更多人看到守法的好處、違法的害處,通過他們趨利避害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