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綰此言一出,百官的視線沒有看向場間仍保持著行禮姿勢的御史大夫,而是都對準了扶蘇。
老王這話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因為扶蘇受封太子,大家都很高興,那為了讓民眾也感受到這種高興,就給所有成年男子加一級民爵。
加民爵的意思就是,這次的加爵不包括官爵。就是說如果你的爵位還沒到不更,那就加一爵,已經到不更,或者不更以上的,就不加爵了。
這顯然與軍功爵制本身的原則不符。
軍功爵制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就是無功不賞、無過不罰,若以君王一己歡心就給所有人加爵,等于是在否定軍功爵制的基本原則。
大昭歷史上并沒有這樣給全體民眾加一級爵的先例,倒是王上在繼位之后曾有過大赦之舉。
另一個時空中的大秦確實有過全體加爵一級的破天荒舉動。
但那是在秦趙兩國對賭國運的長平大戰之后。
長平大戰,整個秦國可謂耗盡了國力。
為了這賭上國運的一戰,將大權從母親宣太后、舅舅魏冉手中全部奪回的昭襄王催動了大秦所有的戰爭潛力。
不但將整個國家16歲以上男子全部征召入伍,包括老弱婦女在內的所有平民都在調動下用雙肩將物資補給送到前線,這才保證了前線55萬大軍的最終勝利。
在這樣的大戰中,全體大秦民眾都為了最后的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因而可以說所有人對國家都有大功。
因此全體加爵一舉,絲毫沒有違背無功不賞的基本原則。
可王綰此時提出要全體加爵的原因是什么?
僅僅是一個太子的敕封。
這算什么大功?
與民同樂的目的當然能夠達成了,民眾怎么可能不會為這種加爵而感恩戴德。
扶蘇封太子時你給萬民加一爵,好的沒問題,扶蘇深受愛戴嘛。
這也是為扶蘇繼續聚攏民心的好辦法。
民心有用沒用?
當然有用,有大用。尤其是對扶蘇這種要爭奪王位的公子們而言。
別看杵對萬民書似乎嗤之以鼻,直接提議燒掉就是。
但當真要下手的時候,廷尉署還不是趕緊甩鍋到了扶蘇身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永遠不會過時。
跟國家體制沒什么關系。
但這樣會造成一個很不好的后果。
它會開一個無視軍功爵制基本原則的先例。
商君為何要徙木立信?
就是要讓百姓明白國家的信用。
沒有軍功,就沒有爵,大昭堅持了百年的基本原則,若是這樣被輕易打破,就等于是動搖了軍功爵制的根基,也摧毀了國家的信用。
那以后再有國家級的慶典時,民眾就會自然產生對加爵的預期,而如果到時候沒有加爵,那就會產生不滿,甚至仇恨。
升米恩斗米仇,百姓才不會一直記得你的好。
既然提到了自己,扶蘇自是不能裝聾作啞。
王綰這邊話音剛落,雖然還沒考慮清楚王綰為何要在這時候突然提一個絕不會被通過的建議,但扶蘇沒時間繼續考慮下去,必須要立刻做出表態才行。
“御史大夫此言差矣,無功不賞乃是大招根基,豈可因扶蘇一人而改?若今日不過是扶蘇受封就要加爵,那日后太后壽辰是不是也要加爵?”
扶蘇心中閃過一絲靈光。
難道王綰進此言,就是為了讓我出來否定的?
“太子所言極是。”尉繚子同樣十分厭惡這樣擾亂軍功爵制度的人為干擾,“無功而賞,豈非對曾為國家浴血戰死的將士極為不公?”
加爵自然是給活人加的,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的將士卻及不上喊一聲“恭賀太子”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