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已經過了兩日。
由國尉領銜的“災害控制三人小組”已經開始了對地震所造成的影響進行控制。
首先安定下來的自然是京畿地區。
有陳康,以及各級領導的重要關切,再加上關中本就受災程度不高,在政府及時有效的賑災措施下,災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當然,按照一貫的無功不賞原則,大昭的賑災同樣是以工代賑。
與上次雪災的處理方式相同,所有有一技之長的百姓都被找出來,安排給他們最合適的工作。
而大部分人則都被組織起來,清理廢墟、修整道路,等等。
按照地方上快速上報的情況,果然如司天監監正“瞎蒙”的那樣,越靠近西南方向的縣鎮受災情況便越是嚴重。
到了漢中地區,經過觀察,漢水在這次地震中竟然發生了改道。
陳倉(寶雞)附近在地震中發生了劇烈的山體滑坡,雖然幸而因為附近居民稀少而未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但由于這次山體滑坡,原本可以直通漢中的漢水于西漢水并入了嘉陵江,咸陽無法再從水路直通漢中,這使得從漢中方向獲得蜀中的消息更為困難。
而扶蘇受此使楚時所選擇的直道,也因為山體的劇烈變化而造成多段路徑上的阻塞。
沿路各縣本就受災嚴重,雖有修復直道的責任,但在國尉下達的,有限保證本縣民眾安全的指示下,暫時是無法寄希望于直道的快速暢通,而只能依靠國家力量直接干預。
地震的事,扶蘇自然十分關切,但有國尉等人負責,他暫時不便貿然插手。
而且由于蜀中消息閉塞,在據說棧道十有九毀的情況下,更是很難知道其中發生了何事,再多的賑災方式也只能等修好棧道,將消息反饋回來才能決定。
太子府如今要處理的,還是當日馮劫呈遞上來的那份“萬民書”。
原本樗里偲等人給出的建議就是等太子敕封大典之后再行處理,離大典太近,如何應對都難免會影響大典的舉辦。
而在太子大典進行完之后,扶蘇在民間的聲望便將達到頂峰,此時無論做何應對,都會事半功倍。
然而人算終究不如天算。
在做出和采納這項建議的時候,扶蘇和他的謀主們沒有人能夠預料得到竟會好巧不巧地趕上了一場地震。
雖然根據這兩天傳上來的消息,少有昭人會愿意將這場“上天的警示”與太子聯系到一起,但畢竟災難面前,人們多少會有一點疑慮。
那么此時再行應對“萬民書”,就不得不小心謹慎一些,以防止被有心人利用——就像扶蘇等人之前做的那樣。
應對萬民書的基本政策就是,絕不能體現出鼓勵,而必須加以抑制。
但抑制也不能超過一定程度,以避免繼續刺激到武功當地民眾的敵對情緒。
因此這個度的拿捏就很考究主事人的能力了。
而作為扶蘇受封太子之后的第一項真正主導的事件,此事也受到了各方的眼光注意。
在大昭朝堂上下都對此表達矚目的情況下,扶蘇提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覺得合理的處理方法。
所有參與簽署的黔首百姓,全體減爵一等。
扶蘇應對萬民書的這個法子,其實得到了王綰的啟發。
王綰為了“與民同樂”,提了個全民加爵的可笑建議,而扶蘇此時要做的,則是反其道而行之。
為何王綰提出就是可笑的,而扶蘇提出則令人信服?
首先自然是性質不同。
一個是無故加爵,一個是有過而罰,自然是截然不同。
再來就是范圍。
王綰提出的范圍是全體昭人,而扶蘇說的范圍,當是只涉及萬民書上的牽涉人員。
有的放矢與無的放矢之間,差距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