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也知道百倍的數量可能稍微過分了一點。”
扶蘇“好心”地加了這一句。
哪里是“稍微過分”?呼衍牙欒欲哭無淚。
這已經是超級、超級過分了好嘛?
呼衍牙欒委屈不已,表情如同一個被始亂終棄的孤苦婦孺,看得扶蘇牙疼不已。
“這樣吧,既然日后要做友好鄰居,也就不好獅子大開口了。”扶蘇微微一笑,做出了和藹可親的樣子,“那就十倍好了,也不必討價還價的了。”
十倍當然是比百倍要少了許多,但對匈奴而言,同樣是一個難以承受的重擔。
見呼衍牙欒面露難色,卻又沒有一口回絕,扶蘇就知道,這個條件介于了冒頓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與他絕不能妥協的程度之間。
在派出使者之前,冒頓肯定會與呼衍牙欒做過深入交流,確定過可以接受的底線。
扶蘇的話還沒有說完。
“中原文化講究禮尚往來。雖然匈奴入侵在前,我們只是防守反擊,但畢竟日后要為近鄰,若是匈奴肯進獻禮物,我國自然也是會回禮的。”
所謂的“防守反擊”自然是司馬靳搞出來的借口罷了,雙方都對此心知肚明。但形勢比人強,扶蘇說是防守反擊,那便是防守反擊了,呼衍牙欒甚至都沒敢面露憤然。
而且他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被扶蘇所說的“禮尚往來”所吸引了。
看樣子,大昭竟是打算有所回禮了?
只希望千萬別是個什么口頭上的回禮了。
“匈奴盛產良馬與皮毛,但缺乏糧食和布匹絲綢,我的意思,在兩國簽訂合約之后,可以在邊界上開通幾處互惠互利的市集,也能方便兩國交流。”
呼衍牙欒眼睛都紅了,嘴唇顫抖著道“若是貴國真的打算開通貿易集市,單于絕不會對禮物的數量有分毫不滿!”
這一下,倒讓扶蘇有些詫異了。
他料想過匈奴會非常愿意開通外貿,并且會愿意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但他沒有想過呼衍牙欒的反應會這么大。
看樣子,他甚至可以不需要與冒頓商量,就可以代替對方達成這一項交易。
歷史上,中原不是沒有與匈奴開通過互市。
當然,那是匈奴用刀劍與鐵蹄,強行逼迫漢朝開放了邊界,展開了互市。
漢朝當然不愿意開展互市。
當時的思想觀念普遍認為,貿易不能帶來財富。天下間的財富就那么多,交易給了別人,自己就沒有了。
這也是為什么當時的人們普遍對于商人沒有好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什么商人不講信用,只崇尚利益。后半句沒錯,但前半句值得商榷。
商人應當是最希望大家都講信用的人群了。
不講信用,還怎么做生意?
說遠了。
說回西漢的兩國貿易。
漢朝是被逼著開放邊境進行互市的,本身很不樂意。
體現在互市上,就是對邊境的市集時而開啟時而關閉。
具體來說,就是被打了就開啟,過一段時間就關閉。
那匈奴肯定不愿意了。
你這不是玩兒呢?
我拎個刀過來你就騙我說咱倆好好的,我開通集市讓你買東西。等我走了,你就把臉一撇,當簽訂的盟約都是廢紙,說不互市就不互市了?
于是邊境上的沖突就一直沒停過。
其實在扶蘇看來,這大可不必。
匈奴為什么在戰勝漢朝之后威逼著對方想要開通互市?
因為他們的土地決定了生產食物太過困難,遠不如采用耕種的中原物產豐富,而草原的氣候決定了他們對酒水的依賴。
此外,對于鹽的需求,更是決定了草原對于貿易的極大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