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對匈奴來說,掐斷了邊境貿易,對他們的打擊是巨大的。
而漢朝的官員自然也看出了這一點。
因而,以斷絕貿易來作為反制匈奴的手段,經常會成為朝堂上的共識。
但事實上,這樣看起來美好的反制手段從來沒有事實上對匈奴造成真正的傷害,也沒有達到過想象中的戰略目標。
因為一來,邊境貿易的獲利是非常令人震驚的。
即便官方不允許開展貿易,但邊境上的走私是從來都沒有少過的,漢朝政府不賺這個錢,自有別人愿意賺。
各個世家大族為什么致力于解除鹽鐵官營,打出“不與民爭利”的幌子。
要知道,百姓可從來沒有機會能夠參與進鹽和鐵,這兩個金窟窿中去,而且鹽鐵官營,事實上對于百姓而言是頗為有利的,因為他們不必擔心鹽價的浮動。
而真正能夠從鹽鐵私營中獲得利益的,自然是世家大族。
同樣地,對于邊境上的走私活動,也是由世家大族占了大頭。這也是為何,朝堂上總會有斷絕貿易的呼聲。
并非是真的沒有人能夠看清掐斷貿易的毫無意義,之所以會如此,無非都是利益使然罷了。
匈奴當然是希望能夠進行貿易的,如果中原不愿意,他們就會燒殺搶掠,逼迫中原展開貿易。
但不同于后世中原、草原的實力對比。
現如今,莫說是戰力甲天下的大昭,就是被昭軍欺負了數十年的趙國,軍力也是勝于匈奴不止一籌的。
別看匈奴在邊境上鬧得兇,真打起來,中原各國還真都不帶怕的。
此時的匈奴,可遠不是后世能夠在白登山圍著劉邦簽訂城下之盟的那個,已經完成了統一的匈奴帝國。
在還遠沒有能夠崛起的匈奴面前,他們想要展開邊境貿易幾乎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可行方案,就只有每年秋收之際,冒著極大的風險,嘗試從邊境各國中搶掠一些物資。
這樣的風險,其實是相互的。
邊境居民承擔的,是衛戍邊境,以及財產、生命損失的風險。
作為劫掠一方的匈奴卻也不是只有好處的。
他們所要承擔的,自然就是劫掠失敗,或者劫掠成功,但遭受損失遠比獲利更少,導致部落崩潰,甚至部族成員淪為其他部族的奴隸的風險。
由此說來,如果開放貿易,是不是就是雙贏的大好局面呢?
卻也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