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同一事物內在相反相成的關系上,要達到既中又正的中正思想,而不是折中思想,當老好人。
第二,在協調不同事物之間的關系上,要因中致和與和而不同的中和思想,而不是調和主義,會抹稀泥。
第三,在歷史發展觀上,要因時制宜、與時俱進的思想,而不是保守主義,隨波逐流。
第四,在事物發展規律的常與無常的關系上,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思想,而不是僵化主義,一成不變。
在人的品德修養上,《中庸》是道德倫理的行為準則,遵循中正思想和中和思想,就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德境界,而絕不是同流合污的鄉愿或沒有原則的老好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宗旨,“禮”是為了實現仁而設的具體條文,中庸之道就是貫穿于仁、禮兩者之間的方法論。
“禮”必須遵照“仁”的宗旨和中庸的方法論才能制定出具體的條;“仁”只有遵照中庸的法則并通過“禮”的實施,才能有效地實現宗旨。“仁”和“禮”相互為表里,通過“中庸”達到辯證統一。
所以,仁、禮、中庸三者構成了儒學思想的基本框架。作為哲學方法論的中庸,體現在人倫道德方面就是“義”。
“義”者,宜也,相當于“中”的正當、適宜、合理等涵義。因此,中庸、仁、禮三者的關系,就是義、仁、禮的關系。也可以說仁、義、禮構成了儒家思想中人倫道德學說的基本框架。
仁、義、禮是建立在“誠”基礎上的。“誠”在道德范疇,就是誠實;內心的“誠”就是“忠”,外在的“誠”就是信。忠、信都是儒學重要的道德科目,二者雖有內外不同,但都根源于“誠”。所以,“誠”是實行“仁”的最基本素質。
《大學》里談到的八目中,首先講誠意,然后是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誠”是實現儒家思想仁、義、禮、知、信的基礎,而中庸之道則是貫穿儒家學說的一切道德科目的方法、準則。
把握了中庸之道就能“修己而安人”,就能“內圣而外王”,就能順利攀爬人生的道德高峰,就能實現登堂入室,就能封侯拜相,就能實現人生的遠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