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時間已經來到十點。
陳神進入飛控中心。
這里現在已經坐滿了人,在大廳的邊角還有人正架著攝影機在拍攝。
跟以往的火箭發射直播一樣,這些攝像機是跟外面的直播鏡頭連通的。
陳神在自己位置上坐下,面前是電腦和一個航天專用的大瓷杯,十分有國內老干部的特色風格。
“推出飛船。”
他對著麥克風下達命令。
另一邊安置飛船的艙室應聲開門,在牽引平臺上的藏羚羊號由特制的牽引車拖著往外走。
跟幾百噸的火箭需要提前轉運到室外不同,藏羚羊號只有幾十噸,完全可以等到發射之前再運到室外。
“各位現在可以看到,現在我們的鏡頭已經拍到,一輛大拖車已經拖著藏羚羊號出來了。”現場的記者在幾百米之外,只能從鏡頭上看到牽引車的大概模樣。
而且現在藏羚羊號也并未露出全貌,而是在上面還蓋著一層紅布。
這塊紅布還是新買的,本來是想蓋三色布的……
從庫房到發射場,只有一千米的路程,以牽引車的慢速也能在二十分鐘走完。
在發射地點停下之后,現場又進入了漫長的等待,飛控中心正在跟國內外負責監測任務的機構確認情況,同時也在等待著發射時間。
火箭發射受天氣影響因素大,不過藏羚羊就不一樣了。
它雖然是垂直起降,但不代表它進入太空也要直上直下,一旦天氣不好,它只要起飛之后低空繞開就行。
看到藏羚羊號已經被推出來了,歐空局的辦公室里,正在看著直播的人都忍不住扶著椅子站起來,伸長脖子看著前面的屏幕。
“能看到嗎?”
“還被一塊布蓋著……”
“如果現場起風把那塊布吹開就好了!”
后面的人紛紛向前面發問,前面又給后面的人解答。
一直等到所有監測機構都完成準備報告,陳神再次下令把飛船身上的幕布打開,然后牽引車跟牽引平臺脫鉤,獨自離開。
到這一步就走到發射流程的最后一步了。
“讓我看看,讓我看看!”
飛船身上的幕布剛剛揭開,歐空局辦公室里的專家和研究員們原本就已經伸長的脖子頓時又長了一截,就像一只斗雞一樣,所有人都在盡力讓自己跟屏幕的距離近一點。
伯納德這些重量級的科學家更是直接離開座位,走到屏幕前,死死盯著屏幕上糊成一團的藏羚羊號。
但是……
“看不清楚啊,他們就不能把攝影機放近一點,畫質再提高一點嗎?現在都21世紀了!”
老科學家把自己的眼鏡往上推,但還是看不清楚畫面上那糊成一片的飛船。
攝像機離飛船相距幾百米遠,畫質還不是超清,能看到飛船的大概模樣就已經很不錯了。
藏羚羊號涉及深遠,哪怕能直播,也不可能弄個高清鏡頭,直接懟到飛船前面,把細節都拍個一清二楚,那樣做簡直就是在給對面送分。
所以中心電視臺再次請出了他們的御用攝影師,通過高超的技術,拍出了現在的畫面,既可以讓觀眾們看個大概,又不會暴露飛船上面的細節。
在鏡頭前無數人都在研究藏羚羊號實際細節的時候,飛控中心里已經響起了起飛倒計時。
“10”
“9”
“……”
隨著數字的越來越小,觀眾們的心情也越來越緊張,哪怕不懂中文,世界各國的機構也猜得出這是發射倒數了。
歐空局的辦公室里,年輕的專家們也忍不住了,一起離開座位,站到老科學家的后面,力爭自己能看得更清楚。
“1”
“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