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朝是延續了隋朝的一些制度的,這一點根本不容置疑。
與此同時,唐朝是連好的帶壞的一并繼承了下來,只不過在這些年間,李淵和李世民兩位皇帝正在逐步的改掉那些壞的方面。
例如說律法,隋煬帝時期律法曾經規定盜一錢者當斬,到了后期一些官員開始利用這條律法進行打擊報復,只要對方說不上來錢的來歷,就按盜竊論處,根本不給人緩和的余地。
這也是隋末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李淵在登基一初便廢除了這條律法,雖然在隋煬帝死后這條律法實際上就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法律層面來講,這個并沒有被正式廢除。
均田制也是一樣的,均田制與租庸調這兩個政令配合起來,造就了隋唐時期的強大,可以說,唐朝初期能夠在歷次戰爭中站穩腳根,并且滅掉突厥,這兩項制度居功至偉。
但問題同樣存在,每丁每年需要向國家繳納粟二石,稱之為租。
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之為調。
服徭役二十天,閏年加二日,是為正役,國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則每丁可按每天交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標準,交足二十天的數額以代役,稱之為庸。
納絹代役即為庸,也叫輸庸代役。
國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二十五天,免其調,加役三十天,則租調全免。
通常正役不得超過五十日。若出現水旱等嚴重自然災害,農作物損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損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調,損失十分之七以上,賦役全免。
這個律法規定很好,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國家又足夠多的土地分配給百姓。
事實上從武周時期開始,隨著唐朝人口數量劇增,均田制開始出現了雪崩,而以均田制作為基礎的租庸調制度也自然要跟著崩盤。
李世民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也知道這始終是個隱患,但是在此之前,他想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百姓以耕地為生,海外又有多少土地能夠分配個他們呢?朝廷又是否支撐的起這些負擔?”李世民心中暗嘆了口氣。
“這個……”房玄齡有些不解,旋即將目光放在了李元景身上。
對于海外他是真的不太了解,目前已知的也就小貓三兩只,解決一州倒是可以,但解決整個大唐的問題,心中還是很沒底氣的。
“目前已知的耽羅可安置至少五萬戶,耽羅東側約數百里,也就是房相先前去到的倭國南部,臣弟跟手下士兵了解過那里的情況,那里并非倭國本土,與倭國本土相隔不遠,但也是個島嶼,島上居住人員并不多,多以本土戰敗倭人為主,這些倭人平日里搶掠為生。
此島目測比耽羅要大不少,且氣候比揚州更好一些,估測至少能安置二十萬戶。
再有就是西南部的琉球島,隋煬帝曾先后派遣朱寬,陳棱等人前往,島上同樣是氣候宜人,原住民不多,根據現有的資料了解,琉球島至少可安置五十萬戶?!崩钤跋仁菍⑷齻€已知的地方說了出來。
那些未知的由于還沒有勘探,所以他也不好說的那么肯定,甚至就是這些已知的,他也沒說的太過絕對。
倭國南部的那個島就是九州島,別說是二十萬戶,安置一百萬戶也輕輕松松的,琉球島就是后世的灣灣,安置一百萬戶跟玩似的。
所以,在李元景眼中看來,人多地少的原罪在于朝廷不思進取,地方不夠想著去開拓就是了,成功的拿下了疆域,最終卻守不住,這個責任依舊在于朝廷。
“這些只是一個粗略的估計,到底能安置多少人,要看接下來的實地考察才能有結論,不過臣弟個人感覺,這三處安置三百萬戶人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李元景接著說